外资品牌急补新能源缺口 中国品牌要不要奉陪?
如今的车市,新能源成功抢了SUV的风头。
在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生产和销售市场的时候,政策的春风再一重燃了合资潮,外资品牌纷纷在华寻求落脚石。
一切都要从“双积分”说起。今年9月,为了确保大力发展新能源车的方向,以及中国品牌新能源发展优势,国家正式推出“双积分”政策。按照规定:从2018年4月起正式实施,对于传统能源乘用车年度生产量或者进口量达到3万辆以上的乘用车企业,设定2019年与2020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为10%、12%。2020年以后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另行制定、公布。
当外资品牌还在与中国品牌争抢SUV市场的时候,这一政策如当头一棒,让很多车企急求解决办法。虽说新能源汽车是全球大势所趋,但很多外资车企仍然热衷于所谓的深耕中国市场,琢磨消费者在传统燃油车的购车心思。那未来怎么办?大家都在望风。
再合资扎堆 自主态度迥异
与此同时,早在今年6月大众集团与江淮汽车签订合资企业协议,成立“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共同经营电动汽车。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也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明确提出同一家外商建立生产纯电动汽车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不受合资企业仅限两家的数量限制。
因此在新能源发展还存在不确定因素下,合资合作成为外资车企紧抓的一条救命稻草,促使了接下来众多联姻。
8月,雷诺-日产联盟和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便在中国共同开发和销售电动汽车。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持股50%,雷诺、日产各持股25%。
11月,泰汽车与福特亚太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达成合资协议,组建一家新的合资公司—众泰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双方在合资公司中各持50%股份。新合资公司将打造一系列采用合资公司中国品牌的经济型纯电动乘用车产品。
以上是一拍即合的,当然也会有左挑右选的。近日有消息称,宝马公司正与全球其他汽车制造商谈判,试图寻找合作伙伴共同研发小型电动车,以降低未来Mini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长城汽车曾表示,正在与宝马讨论成立合资公司。
另外,戴姆勒在与北汽集团签署新的框架协议后,又被吉利看重。据外媒报道吉利出资45亿美元欲认购戴姆勒汽车公司5%的股份,计划与其在新能源领域寻求合作。但戴姆勒似乎对吉利抛出的橄榄枝并不感冒。据相关人士表示,除了与北汽集团的“深厚情谊”外,根据北汽集团与戴姆勒签署的框架协议,未来投产的纯电动车有望贴牌奔驰,自家的招牌当然要用心经营。
除了上述这些放出消息的合资合作,肯定还有很多正在接洽。未来中国新能源领域的市场潜力自然不用质疑,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再被抛出:合资能否如预期为中国品牌带来利好?原中国汽车技术中心主任王秉刚认为:“从既往几十年的汽车合资情况来看,我们并没有用市场换到真正的技术。新一轮的合资潮在到来,会带来一些好处,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
前车之鉴自然值得警醒,但纵观如今的大环境不难看出,中国品牌已经有了很大提升。针对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广汽新能源独立,一汽、长安、东风联手......这一切清楚的表明很多车企开始立足本身,寻求适合的发展之路。大浪来了,谁也不能规避,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必然有起有伏,对于中国品牌缺的不正是磨炼。机会既然来了,拿出看家本领,上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