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错峰生产三周年东北见闻:消逝的"熟料山"

建材 2018-10-28 05:59:14 来源:中国建材报

  刚刚过去的4月,是全国水泥错峰生产在北方地区实施的第三年。

  那些曾压在东北水泥企业家胸口上让人喘不过气的水泥熟料山,竟奇迹般消逝了!

  仅仅3年,随着水泥错峰生产这项国家政策的落实,数百座“山”消失得无影无踪,东北水泥行业终于扬眉吐气了。

  “山”没了没了的何止是“山”

  黑土之上,天高云淡,熟料山的消失一扫3年前笼罩在东北水泥行业上空的阴霾。

  在一个个“熟料山”旧址上,记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3年前,这些熟料山的样貌都记录在记者的相机中,错峰前的景象犹在眼前:

  哈尔滨,75万吨熟料山层层叠叠超过了三层楼的高度,运货的卡车停在山顶上,山下的人望上去就像小不点儿的玩具车;

  牡丹江,高高的熟料山上,卡车开到山顶,二次倒运掀起的扬尘遮天蔽日;

  吉林辽源,两个造价四五百万元,高高的熟料库里放不下成堆的熟料,大批熟料只能堆在厂区,工厂不得不辟出三分之一的厂地,用于堆放这数百吨熟料,从远处望去,竟有种漫山遍野的错觉;

  辽宁,一座座水泥熟料堆成的山,让人分不清是水泥厂的熟料堆,还是山间的水泥厂。

  3年前,绝大多数水泥企业管理者,几乎都是一个表情,铁黑的脸上流露着不堪重负的疲惫和憔悴,眉头永远拧在一起。交谈时但凡提到“水泥熟料”,就不由自主地叹气,还不忘自嘲地拉着记者:走,带你们看看这些“景点”去。

  3年前,大多数水泥企业负责人和员工,早忘了与家人团聚过个舒舒服服的春节是什么滋味,假期能轮休1天就是天大福利。平日里,别人上班是“朝九晚五”,水泥厂工人是“朝五晚九”。

  3年前,为了照顾这一座座、一片片,漫山遍野的熟料山,企业负责人必须派专人守着,动辄上百万元的熟料库实在建不起了,就只能数十捆、上百捆地买毡布盖山,一场雨雪降下来,毡布必须换新的。仅仅买毡布的钱,每年至少数万元。

  3年前,企业负责人每天都要往这些“景点”前来看看,按他们的话说:腿都溜细了,但不看不行,不放心呀,晚上睡觉都不踏实,生怕刮大风下大雪,熟料山坍塌了,砸伤了人……

  ……

  从2014年12月1日到2017年4月1日,843天,东北三省水泥企业和身处其中的人们都彻底变了模样:

  哈尔滨,站在当年75万吨熟料山“遗址”前,记者不由得怔在那里,那座雄伟的山已荡然无存,眼前是一个不算太浅的大坑。原来,那座75万吨的山,不是平地而起,而是先填满坑后,又生生堆出了一座“3层大楼”。如今,这里显得异常安静,除去角落里准备生产用的石灰石外,只剩下原用于盖熟料的几捆毡布。风迎面吹来,带着一股初春的清新和湿润,再也没有了土灰的味道和从山顶上吹下来的扬尘;

  另一座水泥厂里曾经像一堵厚厚城墙的熟料山,现在会是怎样的情景?记者被满面春风的企业负责人带到现场,尽管已做了充分“脑补”,记者依旧被眼前的景色惊呆,偌大的熟料堆场空荡荡,放眼望去,厂墙外竟有一条大江穿过。3年前的那座熟料山,将这“一江春水”挡了个严严实实,记者竟不知这个厂区原来紧挨松花江畔。“错峰”,不仅带走了熟料山,更将夕阳下蜿蜒如龙的松花江尽收眼底。

  吉林,辽源金刚水泥厂里,别说那些占地三分之一厂地的熟料山踪影全无,就连为减少熟料掉号而建的那两座熟料库也被搬空了,阳光洒在干干净净的场地上,折射出一股暖意。远处,真正连绵起伏的青山清晰浮现在眼前;

  记者所到之处,看到的是员工们的笑脸,以往即使零下20多度的酷寒下也要加班加点,几乎没有享受过一次完整假期的工人们,3年来,不但舒舒服服地与家人共度假期,还迎来了难得的职业培训和带薪休假……

  以往天天累得直不起腰,看着一座座搬不走又处理不掉的熟料山唉声叹气的企业负责人,终于可以挺起腰板、舒展眉眼,释放出东北汉子爽朗的笑声,享受着没有熟料山的绿色化工厂洒进的满园春意了……

  记忆里的“大山”是打出来的

  曾被一座座黑压压的熟料山堵得喘不上气的企业家们,回想当时情景还心有余悸。哈尔滨宾州水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永胜告诉记者,这些熟料山,与其说是“堆”起来的,不如说是“打”出来的。

  彼时,由于水泥产能严重过剩,东北水泥企业普遍存在熟料大量积压的现象。企业家们经常自嘲地冒出一句东北话:“那时,所有水泥厂少说也趁一两座山,多说那叫层峦叠嶂。”这么多熟料当地市场根本容纳不下。

  卖在本地,亏;往远点卖,更亏。

  亏只是一方面,该生产还得生产,否则工人怎么办,一停工都走了,再开工不一定能回来,这时有人往你的地界上踏一脚,那就是万劫不复。所以只能不停地生产,不断地堆山,大把的银子扔进火坑,烧出了层峦叠嶂的熟料山。

  东北地区熟料生产企业79家,生产线111条,产能1.1亿吨。以往,东北地区的施工期只半年有余,水泥熟料却是天天几万吨的生产,粗粗一算,那是多少座山啊!那时,张永胜只要一闭眼,满脑袋的数字都厮打在一起,打出黑压压的熟料,罗成一座座山。

  除了生产,熟料储存也是问题。这么多熟料往哪放啊?原来为存放熟料砸好的大坑已经填满;花了上百万建造的熟料库也放不下了,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往天上堆,堆得比旁边的办公楼还高,几辆卡车开上去压平了再接着堆。开采的石灰石不敢往厂里拉,燃煤只进三天用的,腾出来的地方都堆熟料了。

  在宾州水泥当了十年熟料质检员的高师傅,熟料堆是他每天必来的地方。他还清楚地记得,每次冒着热气的熟料出窑后,都被堆在这里,眼瞅着就要漫到甬路了。老师傅说:“再有一两年不改观,厂子就被熟料埋了”。每次卸车,他都要围着熟料山走一圈,确保山脚周边无人,因为“要是这座山出现滑坡,那可比泥石流还吓人。”一圈下来大概一刻钟,“人家都是绕着公园锻炼,谁听说过绕着熟料堆转的,我一天得转好几圈。”

  不仅如此,这一山的熟料长期堆在这,赶上大风,扬尘遮天;赶上下雨,黑水四流,熟料发白掉号。环保局三天两头督促解决,可怎么解决啊?高师傅忧心如焚:“1吨熟料由于储存掉号能从200元掉价到50元。再掉了号,还不如石头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