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去美国建厂不全因税收 因为客户在那里

建材 2018-10-28 06:07:30 来源:网易财经

  北大国发院5日晚的一个论坛上,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志平告诉记者,自己到美国去建厂投资,并不单纯是从税费的角度考虑,而是因为在美国有客户,“中国企业到美国、英国,到全世界去投资,都是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必然。我觉得(海外建厂投资)并不简单因为税、投资条件,其实中国有很多有益的条件,我觉得应该这么看待。”

      世界是中国的工厂 全球筛选建厂厂址

  在论坛上,宋志平讲到自己不久前在美国建了一个新工厂。他分析说,去美国建厂,不能完全说是因为中国的税收太高了,而是因为美国有很多客户,要为他们服务。“当年美国企业到中国来也是这样的逻辑。所以我要到美国建工厂,不是哪里好哪里坏,而是我的客户在那儿。”

  此外,他还提到,“美国老双反,这一双反我们的产品就进不去了。所以美国的再工业化,回归实业,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一流的技术,一流的工厂建到美国,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能长期占领美国市场。”

  宋志平在现场推荐了赫尔曼西蒙的《隐形冠军》,他表示中国建材的未来要打造一批隐形冠军。“隐形冠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市场的国际化,所以中国建材更多的企业会走向国际。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中国建材。”

  他分析说,以前的逻辑是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下一步要做的逻辑是世界是中国的工厂。“现在我正在过筛子,把全球做一个认真的筛查。到底我们每一个产品要去什么地方建工厂,要建多大的工厂。到底什么地方我们可以收购工厂。”

  2016年12月,中国建材旗下的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亿美元建设的玻纤生产线项目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里奇兰奠基。宋志平说,要在国外的市场站得住脚,就要理解对方的难处和需求,让当地能够包容。“我在美国建的工厂其实只有400个就业岗位,但美国南卡州州长为这事来了北京几次。”

  他曾在之前的采访中表示,美国对就业看得很重,“我们开始时对这点感到挺惊讶的。”他说,美国的招商引资不在乎投资了多少,产品卖多少,在乎的是能带来多少就业。“因为如果没有充分的就业,政治就会出现问题,美国一些州政府是把就业放到第一位的。美国提出回归实体经济,很大程度是从增加就业出发的。”

  他表示,关于曹德旺的话已经讨论很久了。从一方面来说,大家注意到今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政府会缩减一些开支,也要减少企业的税费,要支持企业的发展。“我想这方面大家都看到了一些问题。但我去美国投资,并不单纯从这方面考虑的。而是因为我们在美国有客户,所以我们要来美国投资。中国企业到美国、英国,到全世界去投资,都是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必然。我觉得(海外建厂投资)并不简单因为税、投资条件,其实中国有中国很多有益的条件,我觉得应该这么看待。”

      宋志平:马云的话让我思考了两小时

  在谈到互联网的时候,宋志平表示自己很关注互联网,“因为任何企业如果不关注、不和互联网对接,就会哄然倒下;当然互联网也要和实体连接,没有实体的互联网一定是泡沫。”

  他回忆说,马云从美国上市回来后,几个央企的人邀请马云参加沙龙。“马云当时讲说其实他也不懂计算机,他只是建立了一个平台,而他最大的财富是数据,最大的竞争力是数据的处理能力。”

  宋志平说,在聊到对央企未来的挑战时,马云说过去央企是沿着B2C去做的,做什么客户用什么,今后是要改变,要C2B。由于网络的变化,必须改变工厂的结构和流程。“他说现在互联网的发展,使央企很多大的制造业要改变流程。我回去以后思考了两个小时,他这几句话我想了很久,到底我们该怎么做。”

  在谈到他曾履职的国药集团时,宋志平也强调了对接互联网的重要性。

  2014年4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宋志平任期届满,不再担任国药集团董事长。国资委副主任金阳在国药干部大会上说:“国资委对宋志平在国药五年的工作非常满意。”

  在5日的论坛上,宋志平在谈到国药今后还该怎么做时,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嫁接互联网,二是搞大研发,“要搞几万人的研发院。没有技术,光靠搞仿创药,永远也做不到一流。三是进入医疗,进入医院。

  此外,2月23日,宋志平曾在某个论坛上表示,2016年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合并后被国资委选为央企兼并重组试点。“去年,两个集团已经顺利完成无缝对接,下一步要对旗下15家上市公司进行深度业务整合,现在正在做方案。”

  就此问其具体的时间表时,宋志平表示正在研究,“但是这个只能说是成熟一个研究一个。时间表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中国建材肯定是要向着深度整合的方向去发展。所以你就静听我们的公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