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行业开启“合纵连横”新时代

建材 2018-10-28 06:34:34 来源:长江商报

 产能过剩现实背景下,中国水泥行业已开启“合纵连横”的整合模式。

  除豪瑞与拉法基(261元/吨,0%)全球合并外,中国建材与中国中材两大央企的整合已经浮出水面,华北两大水泥巨头金隅(268.75元/吨,0%)股份与冀东(261.33元/吨,0%)集团的重组已获得商务部反垄断局批准。

  不仅如此,一些区域内的市场整合也在持续推进。

  记者发现,辽宁、陕西、云南、江西等地的水泥企业亦在积极推进并购重组,提高水泥行业集中度。

  9月29日,水泥销售行业人员程飞(化名)告诉记者,多年来,因科技含量不高,水泥行业较为小众,可谓“一盘散沙”,但随着经营承压,行业内的整合从未断过。例如2014年就有24个并购案例,2015年有19个并购案例。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水泥协会向政府部门提交了关于水泥大企业产能互换的政策建议,通过区域产能互换、交叉持股、组建联合销售公司等方式推动水泥行业提升产能集中度,加快重组步伐。

  中国水泥协会发布的《2015中国水泥企业整合报告》称,产能严重过剩一直是制约水泥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未来强强联合或将成为水泥行业并购主流。

  水泥行业整合大戏接连上演

  今年8月初,华新(291.11元/吨,0%)水泥公告称,大股东拉法基将其旗下七大资产注入,从而解决潜在的同业竞争问题,这标志着华新水泥的内部整合开启。

  其实,华新水泥的内部整合只是开始。8月26日,央企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重组大会,两家公司合并重组,正式成立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公开信息显示,新公司董事长宋志平公开表示,将按照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同类业务资源的基本方法,以优势企业为主体,以打造大上市公司为目标,以避免同业竞争、规范关联交易为原则,实施专业化重组。

  根据公告,重组后的中国建材集团营收将超3000亿元,资产总额超55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也是世界建材领域的领军企业。在产业方面,新集团水泥熟料、商品混凝土、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等产品的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在国际水泥工程市场和余热发电国际市场领域全球第一的地位也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华北两大水泥巨头金隅股份、冀东水泥的并购重组也在有序推进,两家公司分属于北京国资委、河北唐山国资委。

  9月26日,两家公司发布调整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方案的公告。而在此前的9月19日,两家公司收到了商务部反垄断局不予禁止的函件。

  其实,中国水泥行业的并购整合在一些区域也已展开。

  记者查询发现,在辽宁,天瑞(240元/吨,0%)集团和山水水泥(239.23元/吨,0%)是当地排名前两位的水泥主导企业,天瑞集团通过二级市场购买股权成功控股了山水水泥。在陕西,海螺(250.67元/吨,-0.1%)水泥控股了西部水泥,在云南,华润(248.12元/吨,0%)水泥整合了昆钢水泥,在江西,海螺水泥收购了圣塔水泥。

  “上述并购属于较大规模的并购。”程飞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近年来,水泥行业并购不断。2014年,行业完成了24起并购,交易金额约80亿元,去年完成了19起并购案。

  公开资料显示,在今年9月9日的国际水泥峰会上,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处长刘明称,中国水泥行业的重组正在以“超乎市场想象”的速度向前推进,他期待水泥行业重组真正的高潮早些到来。

  3500家“小散”水泥企业经营承压

  在水泥需求下滑、行业经济效益下降背景下,3500家小而散的水泥企业经营承压。

  9月29日,华新水泥一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相较于钢铁,中国水泥行业属于小众,小而散的特征非常明显,行业产能集中度不足60%。此外,在3500多家水泥企业中,民营资本占比较大。

  程飞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水泥产品科技含量并不高,加上前些年刺激政策下,不少地方出现投资冲动,以致大量资本涌入这一行业,使得中国的水泥产能快速扩张,整个行业恶性竞争现象较为普遍,打价格战使得不少企业销量未减利润却大幅压缩。

  中国水泥协会会长乔龙德曾在2016中国国际水泥峰会上表示,目前,中国水泥行业结构严重不合理,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技术与管理水平低,既难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真正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又难以发挥产业集中度优势,无法在竞争中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水泥行业不少公司效益缩水。比如,江西的水泥龙头公司万年青,去年的营收55.83亿,2014年的营收66.82亿,去年比前年少了11亿,而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去年为2.49亿,大幅下滑54.79%,不及前年5.50亿的一半。公司在年报中称,水泥售价一路下行。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巡视员吕桂新公开表示,过度竞争之下,水泥行业出现生产、销售、价格和效益全面下降局势。去年,全国水泥累计产量同比下降了4.9%,是25年来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水泥行业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30亿元,同比下降58%,比历史最高年份2011年少赚700多亿元。东北、华北、西北水泥行业整体处于净亏损状态。

  此外,记者还发现,从全国水泥主产区域看,产能过剩、竞争环境较差的区域,水泥价格低,企业亏损面较大。如在辽宁,近两年P.O42.5散装水泥市场价格与黑龙江和吉林的价差超过100元/吨,主要是低价恶性竞争所致,而其水泥熟料年产能5000万吨,实际需求仅2400万吨,产能过剩严重。水泥大省云南,去年水泥行业亏损4.5亿,企业亏损面达63%,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为15.7亿。该地有中国建材西南水泥、华润水泥、海螺水泥、拉法基等多家水泥巨头集聚,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低、低价竞争明显。

  强强联合或成并购主流

  “中国的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走出去较为急迫。”程飞说,目前,华新水泥、海螺水泥等大型企业都在加速国际化,而在国际舞台上竞争,产业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成为必然,这对于中国小而散水泥行业现状而言是一种挑战,因此行业并购重组是第一步。

  在程飞看来,扭亏、抑制行业恶性竞争、提升行业竞争力等,也需要通过行业并购重组来实现。

  安信证券一分析师认为,中国的水泥行业要做大做强,需要“合纵连横”,行业大并购,同时在海外市场实行战略协作。此外,尚需加强产业链延伸。

  中国水泥协会发布的《2015中国水泥企业整合报告》称,未来几年,水泥行业的并购重组会较为活跃,大企业集团间的并购重组会提速。中国水泥产能前20家公司中,一半具有国资背景。此外,从并购趋势看,优势企业间的强强联合或是并购主流,优势企业联合将有利于挤压劣势企业快速退出。并购方式上,不再是单纯的资产性收购,会向多元化产能合作模式发展,如股权收购、相互换股、共同出资组建新公司等。

  程飞认为,国内不少企业正在瞄准“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有实力的水泥企业也在寻求海外机会,开拓国际水泥市场。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包括华新水泥、海螺水泥等多家大型水泥均在海外有布局,如海螺水泥在缅甸和印尼有两条生产线。

  记者注意到,除了并购外,大型企业之间牵手实现优势互补也将成为常态。

  今年6月16日,海螺水泥、华润水泥签署框架性《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强强联手,共向华南优势市场。

  二者签订的协议显示,双方在项目建设、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合作和信息交流,探讨在中国和海外开展投资及收购方面的合作,将共同推动中国水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到,海螺水泥和华润水泥同为主导华南地区的水泥巨头,在华南区域,前者产能4200万吨,占自身总产能的15.8%,占华南区域产能的17.2%,后者产能5400万吨,占自身总产能66.9%,占华南区域产能22%。

  广发证券分析师认为,两家龙头水泥企业战略合作,有利于加强双方在华南地区的主导权,巩固区域市场良好竞争环境,挤压劣势产能,分享市场红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