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看海”有望解决
今年进入雨季以来,全国多个城市内涝严重,相关省市也积极响应海绵城市建设的号召,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标准,争取早日解决“城市看海”问题。
方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应对“城市看海”
入夏以来,席卷中国南北的特大雨情一直牵动着众人的心。暴雨袭击下,7月上旬的武汉几成“孤岛”,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葫芦岛等城市也纷纷沦陷,暴雨各色预警频发,道路积水,地铁倒灌,出行困难。特大暴雨带给城市排水系统的考验被搬上了台面,成了多方瞩目的焦点。
针对我国各大城市“雨后看海”的现状和难题,国家已出台并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解决城市内涝的治本之策,并一定程度上调整水资源配置,使暴雨变“灾”为“益”。目前,中央财政已支持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在内的30个试点城市。“十三五”规划也将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城建改造的重点方向。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北京:“海绵”公园2016年夏集水增一成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8月2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市属11家公园的雨洪利用量已达2015年总量,预计今年将突破400万立方米,比2015年集水增一成以上,相当于两个昆明湖的蓄水量。
今夏雨水颇丰,这些“天上水”对于北京这个缺水的城市十分珍贵。市公园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属公园都进行了集水节水改造,去年节水节能工作共改造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绿地改造3.2万平方米。今年陶然亭、颐和园、香山、动物园、紫竹院6个节水项目建成投用。同时,市属公园还采用智能化灌溉模式,使雨水的利用量显著提升。河湖体系、园林绿地和透水铺装犹如集水大“海绵”,形成“湖面蓄水、绿地集水、路面渗水、植物节水”的公园生态综合水系,下雨时,不仅能快速排水,避免路面积水,而且还有效涵养水源,利于植物灌溉。
据介绍,目前市属公园中,玉渊潭、紫竹院、香山等都利用园内原有的坑塘、湿地、沟渠,并用绿地缓坡、垫高道路等方式留住“天上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外,公园内的下凹式绿地和沉槽式园林景观也利用地形设计达到绿地节水、土壤蓄水。
公园绿地面积大,园林地形丰富、渗透力强,成为天然绿色“海绵”。像天坛公园有树木4万余株,百年古树达3500余株,大部分为柏树,此外还有二月兰、紫花地丁等,这些植物不需要消耗过多的水,到了降水集中期,其发达的植物根系还能吸水、锁水。
近三年,市属公园共升级改造绿地近190万平方米,其中透水铺装面积达57公顷,绿地中的道路与疏散广场的透水铺装实现全覆盖。下雨后,绿地中铺装的鹅卵石、碎石,可使雨水经透水层集蓄下来,然后慢慢蒸发出来,释放到空气中滋养绿色植物,大大减少公园的绿化用水。绿地内的裸露区域如树埯,通过增加碎木片、树皮、卵石等覆盖物,起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兼具节水功能和景观效果。截至本月底,市属11家公园的雨洪利用量已达去年总量360万立方米,预计今年将突破400万立方米。
为增加可利用水源总量,北京市属公园还参与了城市再生水水网规划,将城市再生水水网接入公园,陶然亭公园、北京动物园的相关工作已取得较好效果。
石家庄:打造海绵城市 让城市学会“呼吸”
据统计,石家庄市的市区二环路以内,硬化面积高达80%左右。高楼、马路、广场和巷道……挤占了绿地和湿地,不透水、不透气,强降雨时,干涸的城市不仅不能“饱喝”一顿,反而会形成巨大的地表径流,产生内涝。而另一方面,石家庄市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十分之一。若城市会“呼吸”,下雨时“吸”,旱时“放”,矛盾就能得到有效解决。
石家庄市排水管理处总工办主任张凯伟算了这样一笔账:按照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计算,二环内年降雨总量约5000万立方米。目前,能渗入地下的雨水仅占雨水总量的15%-30%,即最多渗1500万立方米。按照国家标准建成“海绵城市”,70%的降雨要就地消纳和利用,这意味着,石家庄按此标准建设后,渗入地下的雨水将增加2000万立方米。可蓄满10条民心河。
老旧小区场地有限,植被不多,以控制径流污染为主。新建小区将按海绵城市标准建设。物流园区可集中改造,对径流污染进行控制。绿地建成下凹式绿地,便道铺透水砖,有利于雨水渗和滞。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石家庄还会充分发挥民心河与周边公园水体的调蓄作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目标。
目前,石家庄市城管委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正在进行石家庄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区详细规划的编制,重点区规划范围约30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并非再建新城,而是用新理念改造城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绿化水体、道路、建筑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西宁: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西宁地处西北地区,它与西北地区的许多城市具有地形地貌、气候生态等方面的相似性,海绵城市创新的系统治理模式,能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以及提升城市的环境面貌。可以说西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西北地区具有典型示范意义。”22日,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刘海龙在西宁市召开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培训会”后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西宁市正在落实整个试点实施计划,在试点区系统化治理模式中,实施“治山”即建设面积为509.73公顷的西宁环城国家生态公园山体修复工程;“理水”即龙泉谷景区改造提升、湟水河河道清淤固岸、解放渠水岸景观带建设等水系整治工程;“润城”即第四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再生水厂的新建、积水点改造、雨污分流改造等管网改造、内涝治理与污水厂提质改造工程。
“实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完成‘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要求,同时将通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的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沈敏说,希望通过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将西宁构建成为绿色安全的生态屏障,营造水清岸绿的水系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城市空间。
从全国范围上来看,海绵城市正处于探索阶段。多个城市正积极推动我国海绵城市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虽然“城市看海”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彻底解决的,但是通过技术与课题的研究,经验与成果的共享,我们相信,“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使暴雨变“灾”为“益”,“城市看海”现象终将成为历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