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我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行业健康发展的轨迹
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一个工业行业的发展现状,最好的办法是什么?答案就是:去看它的展览会!
2016年8月31-9月2日,为期3天的“第22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工业技术展览会”在位于上海世博园旧址的“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记者跟随熙熙攘攘的参观人流涌进展馆,目睹了国际国内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工业最新的集体亮相,直观感受到这个行业近年来的强劲发展势头。
展览会是一个行业发展最直观的晴雨表。本届展览会4万余平方米的参展面积为历届最大,528家参展产商比上届增长12.7%,408家国内参展商、120家国际参展商,几乎囊括了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行业内企业,从原材料、生产装备、到各种成品,整个生产和应用链应有尽有,可以满足各方需求。如果你是偶然踏进展厅的非专业观众,对原材料和生产你可能陌生,但成品却是生活中常见的,展会有很好的科普作用;如果你是下游客户,透过展会能了解到行业一年中的进步,会给你多一种选择和想象空间;如果你是生产商,就更方便了,你能获得有价值的生产信息。
这是一个被国际公认的全球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领域第二大国际展会。你没听错,是全球该领域的第二大展会,在中国。第一在法国,第三在美国。
展会已不再是单一的参展、观展,在展厅旁侧,展会期间还同时举办有一系列的相关专题报告。3个高层论坛的14场主题报告,37场专业技术讲座,以及专题培训、新闻发布会等,来自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家轮番登场,学术气息浓,信息量大,让人目不暇接。
在高层论坛中,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文慧女士的《中国纤维复合材料行业2015年度发展报告》,让记者对我国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行业发展现状有了详细了解。这本来是一个对行业年度发展的例行介绍,但其中的一些经营数字及行业发展状态,让记者颇感意外和惊喜:分明是感觉到了整个行业身处严冬中的一股蓬勃暖阳!
展会归来,记者对我国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两大行业多年来的发展进行了专门梳理、采访,认真探寻其成功发展背后的轨迹,以期供全国建材行业借鉴和思考。
逆风飞扬的2015
近年来,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经济形势持续低迷,整个建材行业生产经营普遍下滑。特别是水泥等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产能利用率低,市场严重供大于求,价格竞争混乱,企业经济效益下滑,造成恶性循环,不得不停窑限产、疲于应对。
而在此背景下,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行业却逆风飞扬,抗住了经济大环境的不利影响,行业发展健康有序,生产经营平稳上升,行业经济效益良好,在建材大家庭中独树一帜,与其它行业形成明显反差。
2015年,全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行业1197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17.2亿元,同比增长10.1%;利润总额183亿元,同比增长10.2%。在建材行业普遍效益下滑的形势下,玻纤、复合材料的逆势增长,格外抢眼。 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441.22亿元,增幅达23%。行业发展更趋理性,加大了生产线技术改造和调整产品结构力度,优化生产成本,积极进行转型升级;环保意识加强,节能减排深入推进。同时部分企业进行了机器换人、自动化改造,建设智慧工厂,开启了玻纤复材行业工厂生产、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其中,玻璃纤维行业,产能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玻璃纤维纱产量323万吨,同比增长4.87%,增速较2014年回落。其中池窑纱产量304.5万吨,同比增长6.73%,占玻纤纱总产量的94.27%,同比继续增长1.6个百分点;坩埚拉丝产量18.5万吨,同比下降18.5%,球窑产能规模萎缩,代铂坩埚纱产能逐步减少。
玻璃纤维行业进口产品结构优化,出口数量回落,贸易顺差11.63亿美元。2015年,玻璃纤维及制品进口数量23.3万吨,同比下降4.8%;进口额8.88亿美元,同比下降8.7%。玻璃纤维及制品进口均价3808.78美元/吨,同比下降4%。2015年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数量124.9万吨,同比下降3.2%;出口额20.5亿美元,同比下降0.7%;出口均价1640.86美元/吨,同比增长2.6%。贸易顺差11.63亿美元,同比增长6.4%。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行业,随着风电、轨道交通、城市基建、环保等领域的市场需求增加,带动复合材料制品市场持续升温。2015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全行业总产量约为456.71万吨,同比增长5.36%。其中,纤维增强热固性产品产量为280.31万吨,同比增长3.06%;纤维增强热塑性产品产量为176.4万吨,同比增长9.23%。
经营效益具体到一家企业会怎样?9月12日,记者有机会赴浙江巨石集团参观,这是目前中国玻璃纤维行业产能最大的企业,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有着混合所有制身份。在巨石集团的展厅记者看到:2015年其净利润比2014年增长108.4%,2016年上半年再次刷新历史记录,净利润实现52%的增长;2015年员工收入提前两年实现翻番计划,纳税比上年增长17%,实现了企业、员工、社会和谐共进。
以上枯燥的数字只是截取了2015年一个年度横断面,如果纵向看与自身比,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行业多年来又有哪些发展和进步?
由弱到强的发展史
我国玻璃纤维工业诞生于1958年。玻璃纤维生产工艺分为玻璃球坩埚拉丝法和池窑拉丝法,池窑拉丝生产工艺是当今国际上通用的主流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主掌握了玻纤池窑拉丝技术和装备国产化之后,中国玻璃纤维工业获得飞速发展。
池窑拉丝工艺技术在我国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我国第一条万吨级池窑拉丝生产线于1997年诞生于泰山脚下的泰山玻纤,是当时的国家重点项目,并获得了中国科技大会奖。
当年1万吨池窑拉丝项目就能获得国家科技大会奖,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实在不可思议!要知道,如今一条池窑拉丝生产线的产能动辄就是8万吨、10万吨,最大的单线目前已经达到了12万吨。
1990年,美国人用池窑拉丝技术生产玻璃纤维,100个人一年可生产1万吨;而我国上海耀华用传统的玻璃球坩埚拉丝法工艺,生产同样数量的玻纤则需要10000人,是美国劳动力用量的100倍,就是这么大的差距!当时中国玻纤协会负责人从美国考察回来,向当年的国家建材局领导专门汇报了情况,他表示,我们要想赶上美国,就必须实干!王燕谋局长又特意安排科技司的同志出国核实情况,回来后决定干池窑拉丝,于是就有了泰山玻纤的1万吨池窑拉丝项目。
从泰山脚下这条1万吨池窑拉丝生产线开始,中国玻璃纤维工业书写着新的历史——2000年中国玻纤纱总产量为21.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十分之一左右;2007年中国玻纤纱总产量达到160万吨,成为世界玻纤生产第一大国;2010年玻纤纱产量为256万吨;2015年玻璃纤维纱产量323万吨。目前我国玻璃纤维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60%;业内三大企业巨石集团、泰山玻纤、重庆国际的产量合计占到全国70%;目前代表行业先进工艺的池窑拉丝生产技术,占到全国玻璃纤维行业的90%以上。
20多年前国家建材局曾经构想建设三大国家级玻璃纤维基地的愿望,如今早已实现。浙江的巨石集团、山东的泰山玻纤以及重庆国际,目前作为我国玻璃纤维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已呈三足鼎立之势。
当时全国玻璃纤维产能只有十几万吨,而三大基地的建设目标是每个基地产能均达到20万吨,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当时这一战略目标是完全正确的。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型材料,能够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后来国民经济每年以两位数快速增长,给玻纤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
近一两年,受产能过剩的困扰,我国建材领域内许多行业开始走出国门到海外建厂。而我国玻璃纤维行业则比较早地就把产能输出到了国际市场,他们早已把视野投向了海外,没有让多余的投资在国内市场制造产能过剩。目前我国玻纤企业已在泰国、美国、巴西、巴林、埃及等五个国家投资建厂生产玻璃纤维,把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现代化生产企业建到了世界各地。近年来巨石集团在埃及投资建设的玻璃纤维项目,是目前中国在埃及投资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项目,也是我国“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20日在埃及开罗亲切会见了巨石总裁张毓强。
继“两化融合”后,国家又开始在工业领域推行“智能化工厂”。2015年,记者就曾在泰山玻纤的生产车间看到了机器人工作的身影。近期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上,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玻璃纤维智能工厂试点示范”项目已入选全国首批项目,其高度自动化、信息化的先进生产线,再一次为全国玻纤行业树立了典范。巨石集团通过机器换人和自动化改造,全力打造智慧工厂,实现了信息化系统的实时自动管理。江苏长海采用智能化生产设备,替代人工操作,对关键性数据和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自动化监测,同时对物流系统和仓储体系进行了自动化升级。此外,复合材料格栅自动生产线、机器人缠绕机、全自动化气瓶FW生产线均已推向市场。
可以自豪地说,我国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行业在“推进两化融合,建立智能工厂”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走到了全国建材行业的前列。
粗略梳理以上内容可以看到,持续多年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国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行业全面实现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并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让“中国制造”在国际该领域拥有了自己的地位和话语权。
记者寻问行业发展取得如此耀眼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强调:是政府、企业、协会三方面共同推动的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