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保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公德教育
在家庭教育方面,如今我们越来越追求不要对孩子专制,不要过于严厉、苛刻,应该以鼓励教育为主,尊重孩子的个性。但在一个特殊层面,身为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没有商量的余地。
这个特殊层面就是——公共道德。
在这个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各种违背公共道德的行为,出现在网络热搜中。
从年代久远的集体哄抢,到遍布各大景区的“到此一游”;从广场舞大妈强力音响扰人清梦,到遛狗不栓绳;从高铁占座,到航班晒脚……
或许,很多人还都觉得这只是小事。但,四年前的2018年,重庆万州的22路公交车上,在那位错过车站的女子拿着手机攻击公交车司机的时候,或许在她心里,自己的行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吧?
归根结底,这些行为都是公共道德缺失的表现。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公共道德缺失的人的确不少,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过往的见闻中找出许多例子。在很多人口中,对这种人,我们通常的说法就是“没有素质”。
这种“没有素质”的人普遍是没什么人待见的。而且,如果是孩子出现这种“没有素质”的表现,还有一个专属名词叫做“熊孩子”。在网络上,关于“熊孩子”的讨论有很多,基本也是人憎鬼嫌的状态。
然而,对于“熊孩子”大家有个共识,那就是“熊孩子”背后必有“熊家长”。意思就是在那些“没有素质”的孩子背后,他的家长也一定是“没有素质”的。这种说法能够得到普遍认可,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公德心有着很大影响。
那么,怎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个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有素质的孩子,而不是一个人憎鬼嫌的“熊孩子”呢?
首先,必须让孩子明白,什么叫做公共道德。
所谓公共道德,就是人在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而在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遵守规则、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爱护环境等等。比如买东西、坐车要排队,公共场合电子设备不能用外放,不能乱丢垃圾等等。
在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可以有很多种,而其中效果最好的有两种,这两种恰好符合我们常说的两个词——言传身教、赏罚分明。
所谓言传,就是用语言的方式进行教育。但我们所说的,效果最好的公共道德教育方式,不只是言传而已,而是现场教育。
所谓现场教育,就是在公共场合,看到别人的行为,应该告诉孩子,他们的哪些行为是应该提倡的,哪些行为是必须杜绝的。
比如,当你带着孩子走在大街上,看到路边有个被随意丢弃的饮料瓶。一个正在晨跑的路人经过,弯下腰捡起瓶子,丢进了路边的垃圾桶。在这个时候,你就应该提醒孩子,注意那位捡瓶子的路人,认真地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就是有公德的榜样。
比如,当你带着孩子进入地铁站,上了地铁,却发现有人吃东西,于是整个地铁车厢里异味弥漫,所有人都觉得不适。而这,就是你可以展示给孩子的反面典型。
当然,你可以在你和孩子下了地铁之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但一定要在孩子对此记忆鲜活的时候。不然,如果间隔时间太长,孩子对事情的记忆已经模糊,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比起言传,更重要的就是身教了。
比如,当你带着孩子走在大街上,看到路边被丢弃的饮料瓶的时候,往往是遇不到那个晨跑路人的,这时候,你就应该带着孩子走过去,捡起瓶子,丢进垃圾箱。或者,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这件事情。
比如,当你带着有味道的食物打算去坐地铁的时候,可以和孩子商量,究竟是在地铁站门口就把食物吃完,然后再去坐地铁,还是将食物打包装好,等到下了地铁,出了地铁站之后再享用这些食物。
不过和言传不同的是,当你采取这些行为的时候,切忌再过多说教。你所要做的,有且只有示范作用而已。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把这些行为彻底融入生活,让孩子觉得,这些行为本来就是应该的,就是本能的一部分,那是最好的。
而在赏罚分明方面,就是当孩子出现维护公德的行为时,比如之前提到的捡瓶子,如果孩子主动去做了,一定要记得当场鼓励孩子的行为,但不要有物质奖励。言语上表示赞扬,或者亲亲抱抱举高高之类都行,物质上就免了。
因为这样的话,孩子就会将公共道德和物质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认知,必须在源头杜绝孩子产生这种认知的可能性。
同样的道理,当孩子出现违背公共道德的行为时,也必须第一时间对孩子做出惩罚,而且是零容忍。这样的话,孩子才会真正重视公共道德。与此同时,对孩子的惩罚手段上也必须和物质没有关系。
其实,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方式。有句话说得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如果孩子有类似行为,应该做出处罚的话,比如,孩子乱丢垃圾了,就要求孩子在路边搜集一整垃圾袋的垃圾,并亲手丢入垃圾箱;比如,孩子在公交车上大声吵闹,就可以惩罚孩子一段时间不许说话;比如,孩子影响到了别人,踩了脚之类,就要求孩子亲自道歉。
当然,还有一种适用于任何违背公德行为的惩罚方式,就是让孩子在他出现违背公德行为的场合,充当一段时间的“公德维护员”,劝阻在这个场合出现的其他人的违背公德行为。这不仅可以让孩子对公德报以敬畏,还能锻炼孩子的社交和表达能力。
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渐渐减少,最终彻底消失。当然,这个过程必须要以孩子真正将公共道德融入到自己生活习惯中之后。
但,这个过程,不能让孩子产生失落感,认为父母不重视他了。
其实,任何针对孩子的奖惩措施,都有慢慢消失的情况,不仅仅是公德教育。但,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孩子往往会觉得,父母对他的重视正在消失。以前他这么做会获得奖励,现在同样这么做,怎么就不理我了?
针对这种情况,父母一方面可以减缓、拉长这个过程,让孩子有更多适应时间。
另一方面则可以和孩子进行交流,告诉孩子,那些奖惩是属于小孩子的,你长大了,想要获得奖励就要做到大孩子应该做到的事情。比如,学习。
不遵守公共道德的人,也不会得到社会的尊重;不维护公共道德的人,必然受到人们的一致谴责;践踏公共道德的人,必然遭到全社会的唾弃。对孩子的公德教育,是在孩子真正踏上社会之前最好的准备。
在这方面,如果你不教育好你的孩子,将来社会会替你教育。不过,社会的教育方式,可就远没有家庭教育那么温情脉脉了。不要让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孩子成长之路的阻碍;不要让父母的教育问题,养成孩子难以融入社会的因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