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分析

教育 2022-12-29 10:57:41 来源:中创网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占主导的世纪,当下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智力资本,有知识的人,才更有价值。在高校的悉心培养下,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较强的专业技能,在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时,可作为具备专业能力的重要人力资源,受到社会和企业需要。那么,如果高校能够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上去,学生就能够以更加成熟独立的心理状态,选择自我就业的方式,从而更好的挑到自己心仪的职业,为自己的人生做更精准的规划。比如通过创业来开办自己的企业,发展自己的事业,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说,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必然趋势,也是当下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许多大学生面临失业的育人需求,更是适应知识社会发展的需要。

  1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1其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支撑

  当前,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而言,许多学校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技术水平作为教育目标,也就是人们口头相传的“学技术”、“学一技之长”。专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目的,而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为支撑,帮助学生在获得一技之长的同时,提高运用该技能的能力,并发散创新思维,如何更好的更灵活的运用这一技能。所以当前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均与专业教育为基础。比如,深度的创业实践需要以某个行业为根基,而高水平的竞赛活动,需要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积累。如若失去知识积累、失去专业根基,那么创新创业就会变得毫无方向,毫无能力。

  1.2专业教育需要创新创业为延伸

  对大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是专业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纯粹的专业教育所造就的人才在知识的构成与视角上存在着极大的限制。而创新创业具有一定的教学优势,比如前瞻性、实践性、跨学科性,专注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人格和能力、创业精神、创新思维等,对培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创新创业能力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看待问题,不局限于一个方面,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使得课堂更加灵活、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能够让学生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边总结,做到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相互融会,保证吸收与消化相均衡。

  2高校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困境分析

  2.1不能满足各个学生需求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采用一套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不一定能够对所有的学生产生效果。当前虽然有许多高校都提高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并将其纳入了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邀请了专业的教育人员开设课程,然而,从现有的框架体系来看,往往存在一定的脱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向问题,使得课程教学变得虚空。具体来说,第一,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大多采用选修课的方式进行,从规模和数量来看,并不能对全体学生产生作用。第二,课程设置缺乏逻辑性、系统性,呈现出零散、分散的特性。第三,在内容上没有直面大学生的需求,且课堂较为沉闷,也用的是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参与,使得交际效果并不理想。

  2.2与培养大学生能力的初衷相违背

  教育理念是教育开始的关键,正确的教育理念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非常注重创新,但是,在实践中,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识和理解还处在初级水平;特别是在观念上,有些大学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一种通识教育,或者课余教育,并未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通常以开设几个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活动等就应付了事。由于对大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创造性的培养不够系统,缺少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与创造的能力,存在一定的观念误差,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一种以形式的方式出现,未能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融合起来,这与最初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有一定的偏差。

  2.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专业相脱轨

  知识要想转化为能力,必然需要通过实践这一中介完成,对待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如此。理论上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足以让学生提高实际能力,所以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是关键,但是根据高校现有的教学情况来看,虽然着重加强了对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视,但是忽略了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与专业相结合,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难以向能力升华。再加上许多高校缺乏顶层设计,缺乏基地设施建设,如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相对来说总量偏少,供不应求,且对学生开放的比例偏低;在设计专业活动时缺乏系统化体系建设;尚未形成企业+政府+社会的多方资源共享制度,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停留于形式,止步于实践。

  3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分析

  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将二者从相互分离到有机统一的实现过程,而有效的发挥二者的实际作用,需要避免“机械式叠加”,要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从一定角度上看,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就像一座系统工程,要想高效率地完成这一工程,首先需要对环境进行勘查,也就是考量学生的特点、个性,其次需要对该工程做一个整体的规划,思考每一个步骤该如何走,最后需要破解其中存在的问题,指引教育更加完善。本文以为,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路径需要从3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理念、课程和实践。

  3.1创新教育理念,并将其融入专业教育各环节

  从二者的属性来分析,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不同,专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创新创业教育则倾向于学生的思维开拓和实践教学, 二者优势互补也各有所长。现阶段,虽然大多数高校在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注重将其与专业教育融合,为其二者的有效融合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实践,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际的教学环节也存在一定的重专业教育、轻创新创业教育倾向,更甚者会有一些教师认为,过多的关注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本末倒置行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关键还是要在于学生专业技能。对此,高校需要必需的理念革新,更新教育观念,坚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专业化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构建符合专业学科特色与学校实际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框架,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建立新的人才培育关,打破传统的“专业教育”格局,展现创业精神、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培育的战略高度,从而使其与专业教学深入融合。此外,还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普及与体系建设,加强顶层规划,健全相应的配套机制。建立学校+政府+社会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共同发展;健全人才培训计划,在不同学科的培训计划中分别设立“创意创业”的教学模块;探讨以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为主要衡量标准,构建“知识积累”体系,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真正深入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并渗透到整个培养阶段。

  3.2调整课程模式,全面升级优化教学课程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以课程为载体和路径,是高校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重要途径。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需要从专业课程内容、目标、模式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升级和重构。第一,以人才素质为核心,关注创新创业影响的内在的因素,比如意识、知识、思维、品质、技能、精神等多方面,加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第二,课程内容层面,需注重学术前瞻性和学科渗透性,除了必要的实践课程和专业理论之外,还需适当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实践教育板块,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性、研究性、探索性、创新性实验,从而在实验中开拓、创造、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超前性思维。第三,创设种类多样化的课程,关注学生发展的个性特征和不平衡性,把握学生的差异和空性探索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进行。现阶段,高校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也会向学生推荐一些选修课程。比如,2021年教育部在本科高校各专业目录中添加了创业管理这一模块,这就是一个创新,是为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新契机。基于此,高校可顺应这一发展形势,探索开设创新创业辅修课程,重构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打造教育“金课”,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更加融合。

  3.3丰富创新实践活动,创造创业实习机会

  专业教育更加注重方法传递和理论知识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与之不同,则更加注重应用探索和实践研究,所以,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去需更加关注实践教育,可通过搭建实践平台+实践活动的方式实现,让学生有能力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应用专业知识,消除“鸿沟”,“孵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成效,为创新创业与专业教学融合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一,要注重改进实践教学环境,建立实习平台;合理安排优质专业实践资源和专业实验室,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接触学科前沿知识、社会前沿信息。第二,加强经费支持,加强对实验室的硬件和装备的改造,更新教学软件设施,建设专业的自主创新创业示范中心;提供有利于学生参与实践训练和创业创新的环境。第三,拓展劳动就业、企业等领域的资源共享,共同建设大学科技园、专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同时,要以专业特点为重点开展创造性创业活动,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第四,通过开展科技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促进大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第五,通过社会实际项目、企业实习反哺专业知识,让学生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市场,了解市场技术、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等。

  近几年,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逐渐开设与之有关的课程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随着教育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逐渐走入困境,单一的创新创业课程式教学显然没能发挥理想的效果。于是乎,有研究者提出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的育人模式。本文,基于前研究者的观点,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项目来源: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JSZZX2205(作者:陈丽芳,包头师范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