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电力“长明工程”服务北疆安全屏障

能源 2016-08-09 11:53:16 来源:中国电力报

正如内蒙古的城市大多都有一张光荣的名片──双拥模范城一样,内蒙古电力公司始终保持着“拥军固边保供电”的优良传统。尤其从2014年起,他们牢记总书记 “守望相助”的亲切嘱托,贯彻自治区大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国家配电网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大力推进边防哨所和戍边农牧民新能源转网电的 “光明工程”,奏响了祖国正北方军地共建、和谐发展的一路凯歌。

光明温暖送边关

“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滴水贵如油,夏天裹棉袄。”这是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上戍边官兵流传已久的顺口溜,“缺电、缺水、风沙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阿拉善边防连队。

在阿拉善军分区西部边境线上有3支边防连队,由于远离网电电源点,长期以来依靠风光互补的发电模式进行工作和生活,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网电,战士们要忍受夏季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洗一个热水澡就是奢望。由于电力供应不足,平时只能把全连所有用电全部接入炊事班,才能让战士吃上一顿饱饭。

每到傍晚,手机通讯信号也会随着停止供电而逐渐消失,枯燥的夜晚大家没有灯光看书,也不能看电视、浏览网站,团部新配发的电脑静静地躺在机房落上了一层尘土……能够通上网电,是边防官兵最强烈的渴望。

2014年,随着临策铁路35千伏贯通线和温图高勒35千伏变电站的建设,阿拉善电业局着力实施三个边防连队的通电工程。当年11月15日,阿拉善电业局120余人的施工队伍进驻现场,三线同时开工。西部的严冬北风凛冽,戈壁深处是一望无垠的沙漠和盐碱地,交通极其不方便,运送材料的车辆和铲车时常陷车。在大型车辆无法通行,电杆、金具等施工材料全部要进行二次运送的情况下,施工队伍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滩上风餐露宿,立杆架线,虽然身着厚重的棉衣、皮帽、棉手套,但许多职工还是被不同程度地冻伤。

12月30日,随着阿拉善西部中蒙边境地区3条10千伏输变电线路正式投运,一道强光打破了阿拉善边防连的寂静。官兵们欢呼雀跃,穿越大漠戈壁的千里银线,网电终于赶在新年钟声敲响之前通到了连队,结束了这里达62年没有长电的历史。

“有了网电,大家的业余生活就丰富多了。我们又相继配置了空调、热水器、洗衣机这些大电器,生活条件好了,战士们戍守边防、扎根边防的决心更坚定了。”某连队的陈姓中尉说起话来铿锵有力。

2015年8月初,阿拉善盟盟委委员、军分区司令员李德海一行专程来到阿拉善电业局,对该局实施的边防连队通电工程表示感谢,并赠送了“情系官兵献爱心,汗洒北疆送光明”的锦旗。

戍边军民情谊深

7月27日傍晚时分,乌兰察布   市四子王旗白音敖包苏木达赖嘎查满都呼家灯火通明。在明亮的灯光下,77岁的老人那日格日勒双手指着灯比画着,用蒙语连声说道“巴伊拉、巴伊拉(汉语意思为高兴、高兴)”。

2015年12月20日,是内蒙古四子王旗白音敖包苏木达赖嘎查正式通网电的日子,这一天嘎查的牧民们从四面八方赶到了满都呼家庆祝这一神圣时刻的到来。当满都呼用遥控器把42英寸的电视打开,出现了央视新闻频道的画面时,整个嘎查沸腾了,十几个牧民欢聚一堂,把酒言欢庆祝这一喜事。

“通电了,我们嘎查的牧民都买了大冰箱、大电视,厨房里购置了微波炉、电磁炉、抽油烟机,电瓶车也增加到了近10辆。现在,我们嘎查三项电也用上了,牧民们粉碎草料再也不用到100千米外的江岸镇了,自来水也安装了远程遥控器,还上了200亩滴灌水浇地,网电对于我们真是太方便了。”满都呼激动地说。

受制于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四子王旗中蒙边界线某边防连队和哨所以及附近的十几户牧民一直依靠小型柴油机和风光互补设备用电。该地区年平均气温6.04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30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接近零下40摄氏度,方圆百里,除了几名官兵和几户牧民,就是茫茫草原。

为了帮助边防战士以及附近牧民摆脱用电困难的问题,四子王旗电业局于2015年新建10千伏线路432千米,0.4千伏线路184千米,完成230户牧民新能源转网电供电,其中距离边境线50千米内戍边农牧户转网电78户。

“说实话,我们这里能通网电也是沾了边防战士的光。网电通到边防哨所,是政治任务,通到我们牧民家,则是民生任务,这就是内蒙古电力公司体现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前些年,他们哨所吃水要到16千米以外的水源地去拉水,一台卡车好几名战士,拉回10吨水,只够用1天。遇上风雪天,卡车在积雪中走不了,我们这些牧民们就自发地组织用农用四轮车给他们送水。暴风雪发生时,我们的牛羊群经常走失,他们在巡逻时看见我们的牛群和羊群就马上通知我们。逢年过节,我们还经常走动。几年下来,我们早已成为了一家人。”牧民满都呼说道。

护航国防“千里眼”

在锡林郭勒地区边境线上,有一个亚洲最大的执勤点,是解放军边防哨所设施配备最早、最齐全的执勤点。

登上执勤点高高的塔楼,高清电子监控屏中边防线附近的情况一目了然。据带哨的庄排长介绍,电网不间断的电力供应,保证了这套系统不间断的运转,“这好像给我们安上了千里眼。”早在2011年,锡林郭勒电业局就为该执勤点安装了2000瓦的风光互补装置,天气好时还能满足执勤点的用电需求,但在恶劣天气,就得不   到有效保障,那个时候,就不得不停掉战士们的生活用电。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保障监控系统全天候的开机。

为解决执勤点的供电问题,东乌珠穆沁供电分局将该执勤点列入该分局2015年9个边防哨所及执勤点新能源转网电通电工程之一,并在12月底如期通了网电。回忆起当时通电时的情况,东乌珠穆沁供电分局分管工程建设的副局长宏权记忆犹新。

11月的乌珠穆沁草原,已是滴水成冰,又遇罕见的大雪天气,气温降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40多名工人在积雪达到120公分的雪域草原上挖坑立杆,每天铲车要清理三遍以上的施工道路积雪。由于砼杆结霜不能登杆,工人们就先做地面准备工作,等太阳升起,杆上的冰霜化了,才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爬上爬下,一干就是一整天。厚厚的皮衣皮裤也不能阻挡草原上凛冽的寒风,有时雪花裹挟着细小的砂石打在脸上,砸得脸生疼。人们眉眼间结着冰霜,衣服汗湿后又上了冻,变成了冰雪盔甲。

通网电后,所有的防务设施以及生活电器全部可以使用了,战士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哨所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防护能力大大提升,尤其是电子监控系统这只 “千里眼”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可以在24小时内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电子监控。

采访中也听到了不少故事。今年春季的一天,附近的一位牧民连人带农用车翻入深沟,如果不是战士在电子监控中及时发现并施救,结果很可能是牧民会冻死、饿死或失血而死。

7月20日的晚上,该地区因为雷击一处草场被点燃,战士们利用监控迅速找到着火点,快速采取措施及时控制了火势的蔓延。该连孔指导员说:“如果没有监控系统,光靠肉眼是看不到的,电子‘千里眼’对我们实在是太重要了。”

茫茫戈壁滩,千里无人烟。沿着内蒙古边防线一路走来,笔者深切感受到内蒙古电力公司广大电力员工与边疆战士、当地群众守望相助的温暖与力量,感受到了电力公司胸怀大局、主动服务的责任与担当。长电,不仅点亮了北疆,更点亮了边防战士、戍边牧民心中的“梦”。

据了解,到2016年底,内蒙古电力公司将完成辖区内 “十个全覆盖”配套电力设施建设村(嘎查)共9549个,解决2329户新增无电农牧户通电、44436户新能源升级,解决10691户农牧户、3个边防连队、46个边防哨所新能源转网电供电任务,完成总投资42.31亿元。

至此,戍边官兵有了从“谨慎用电”到“放开用电”的飞跃。网电的架通,不仅为边防连队送去光明,改善了部队官兵生活用电条件,解决了官兵们生活中因缺电而产生的困难,更是体现了“电力助军”的重大意义,让哨所进一步开展防务工作如虎添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