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优秀古戏服务新时代放异彩

娱乐 2019-01-28 14:23:00 来源:中创网

  2017年以来至日前,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文化名县重庆市巫山县,在建4A级景区巫山博物馆有一支皮影戏、踩堂戏班子,每星期为游客、市民演出一次。千百年来的地方优秀戏剧常与四方游客、广大群众见面,实在难能可贵,深受欢迎。这是巫山县骡坪镇皮影戏、踩堂戏传承人何仕红带领两套戏班子坚持竭诚为新时代文化和旅游服务,为旅游景区锦上添花,为“文旅融合”做贡献。

  重庆巫山踩堂戏《海棠花》剧照 唐探峰摄

  源远流长

  踩堂戏,剧名繁多,如巴山踩堂戏、土家踩堂戏、堂戏、花鼓戏,俗称稿荐戏、人大戏等,是一种优秀的地方戏,流行于渝鄂交界三峡地区重庆市巫山县邓家土家族乡、骡坪镇、三溪乡和湖北省巴东、恩施等地。特别在大巴山腹地一带,具有普遍的俚俗民间特色,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大多由农村世代耕耘、土生土长的“下里巴人”即民间艺人自编自演,很接地气,极富泥土气息和山野风情特色。踩堂戏经过不断创新演变,发展提高,不但是“下里巴人”的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而且成为“阳春白雪”,可登上“大雅之堂”,皆大喜欢。现在特别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发扬光大,大放异彩。

  巴山踩堂戏,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唐代,曾称为唐戏。据传,武则天称帝,老臣宿将举兵反抗。薛刚反唐后兵败,被武三思大军追逐,从九焰山经过湖北房州一带后遁入神奇的神农架原始森林中。途经紫竹河与落草女将纪鸾英喜结良缘,在大九湖筑台点将练兵。闲时,为娱乐将士,纪鸾英夫妻仿长安京城花灯人物故事扮演角色,在窝牛寨等地演戏,深受将士喜爱。流芳后世,衍为唐戏。

  宏伟壮丽的长江三峡是中国文化宝库、文艺创作取材的金矿、古今歌舞之乡、踩堂戏的发源地。清·光绪十九年《巫山县志》记载有著名的楚王梦神女、宋玉作“高唐”、“神女”两赋,在三峡乃至神州传为佳话。巫山、巴东一带千百年来就有以《皮影戏》和《薅草锣鼓》为主的曲牌,一直流传至二十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时。

  骡坪镇皮影戏、踩堂戏传承人何仕红说,据悉,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明传奇《红梅记》、清柯煜的《燕九竹枝词》等都有巴人的皮影戏、花鼓戏演唱的记载。巴山踩堂戏就是产生于民间歌舞的土壤中,在薅草锣鼓基础上以花鼓戏的原生形态,按照神女之乡和神农溪流域土家族山民的审美观点,不断吸收融入梁山调、越调、汉调、川调等地方戏曲各有特色的腔调、曲牌、场景和表演形式,逐渐演变成踩堂戏的独特体系。

  何仕红还说,踩堂戏历史悠久,是从皮影戏、三步戏、竹枝词等演化而来的。巫山是竹枝词发源地之一,据载,唐竹枝词创始人刘禹锡在夔州府任刺史时,经常到巫山县建平采访民歌,击鼓唱歌跳舞,与民众同乐,搜集民歌词而创作著名的竹枝词,在《历代三峡诗歌选注》中留有十一首竹枝词,流芳千古。他说,巫山还是皮影戏的发源地,皮影戏流传千百年,比踩堂戏历史更悠久。踩堂戏从薅草锣鼓、竹枝词、皮影戏等吸收丰富营养,演绎创作成剧目,排练演唱,惠益民众。

  何仕红说,踩堂戏演员不多,只需要数人;饰景、道具不复杂;伴奏乐器主要有打击乐锣、鼓、钹、棒子等;弦乐有四胡、二胡等;吹奏乐有唢呐、笛子等。继承了民间娱乐活动中通俗易懂、诙谐风趣、幽默逗乐的传统风格。许多剧目内容是嘻闹性的生活小品,夸张幽默适度、矛盾冲突得体,民众喜闻乐见。

  踩堂戏与民间薅草锣鼓、皮影戏、歌舞娱乐紧密联姻,广泛吸收流传在三峡地区的各类“南腔北调”等诸多演唱形式演变而成。在繁盛时期,以三峡巫山、巴东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形成众多演唱班子,为广大民众演唱。到了当代,巫山县骡坪镇何仕红既是皮影戏的传承人,又是彩堂戏的传承人,肩挑双担。

  重庆巫山踩堂戏表演中的小生与小旦 唐探峰摄

  分类繁多

  巴山踩堂戏属板腔体的民间剧种,唱腔主要有大筒子腔“梁山调。”何仕红先生说,大筒子腔所唱谓“花戏”,属巴山踩堂戏,主要组成部分是民间小戏。小筒子腔所唱即正戏,又称“袍带戏”,吸收南剧、川剧表演精华。“花戏”主要以平民百姓为对象,而“正戏”则以王侯将相、名媛闺秀为反映对象。踩堂戏的传统剧目达300多出,流行于重庆市巫山县、湖北省巴东县一带的踩堂戏以演“花戏”为主,其角色主要有生角、旦角、丑角三种。有时在演出的“带戏”中加净角、末角。

  何仕红说,演出班子规模小,称之为“七紧八松九消停”,七人表演吃紧,八人松活,最多九人,我们骡坪踩堂戏将班子定为八人、皮影戏定为四人,没有“圆场”,只绕四台转,舞台和表演简单实用。剧目分“硬戏”系正剧与悲剧;“酸戏”系喜剧与闹剧,表演角色有“生、旦、净、丑”类;生角有小生、老生;旦角有“正旦、小旦、老旦、摇旦”;净角有“黑脸”、“红脸”;丑角分“大花脸”、“小花脸”,根据戏中人物需要而定。

  表演时有音乐伴奏,分“文场”、“武场”。 何仕红介绍,文场伴奏歌唱乐器有四胡(或二胡)、京胡、唢呐;武场以伴奏动作为主,小堂鼓、盆鼓、边鼓、梆子、大钹、二锣等。戏语多为土家方言和地方方言,有抓马、菠荷、黑白、提习、辅读、开怀、魁威、豪淘、由喉、先天、根声、江堂、红桐、二字(半韵)等“十三个半”韵辙。唱腔抑扬顿挫、灵活多样。由“大筒子”、“小筒子”及小调组成。“大筒子”由四胡或二胡伴奏,因琴筒大而得名;“小筒子”由二胡伴奏,因琴小而得名。大、小筒子腔各成体系,两大腔系的正腔音乐体制均属板式变化体,小调为民歌体。大、小腔不用在同一剧目,小调常为大筒子戏用。大筒子腔多为民间风俗小戏,小筒子腔表演宫廷剧,各有特色,各显神通。

  重庆巫山踩堂戏表演中的丑角与小旦 唐探峰摄

  造型特别

  骡坪皮影戏、堂戏传承人何仕红介绍,巫山踩堂戏早年是在民间堂屋演出的小戏,甚至站在大方桌上表演,便于大家观看。艺人受邀后到主人家,把大方桌摆在堂屋中间登台演出,如观众多就在院坝择地表演。针对山区山大坡陡屋场窄的环境特点,机动、灵活、紧凑、便捷,只需稿荐(用稻草或干草编成的床大的垫子)大的一块地方就能演出,名曰“稿荐戏”。

  踩堂戏所需演员较少,道具、饰景简单,与川剧基本相同,伴奏乐器如前所述,闹台锣鼓热烈奔放,锣、鼓、钹紧密相扣,小锣、梆子配合,加强了音乐节奏性、旋律性,热烈欢快。

  巫山踩堂戏乐手代仕国先生,1人精操大锣、小锣、小鼓、棒子、小钹5种打击乐器,紧密配合前台表演,节奏感、声律性特强,增强了表演的艺术性。

  踩堂戏造型贯穿于演出全过程,故事情节相仿时,可临时变通,直接与观众联动,增强了灵活性。道白、唱词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贴近生活,老百姓喜欢。

  踩堂戏的板口自成体系,剧情嘻笑逗趣,表演风趣幽默,台词口语化,音乐简朴,表达民众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蕰含人民群众特有的精神面貌、想像能力和文化意识。

  重庆巫山踩堂戏化妆师检查演员服饰 唐探峰摄

  声腔多样

  踩堂戏遵照戏曲要求的“手眼身法步”五功能,既具有表演的规范性,又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好动,尤其丑角的表演艺术,热烈放纵,摇晃颠簸,感动观众。巫山踩堂戏丑角扮演者杨庆龙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丑角表演担负着全剧“嘻戏热闹”的重要功能,没有多少书本艺术参考,主要根据剧情自由发挥,故有“无戏不踩堂”之说,丑角的大花脸、小花脸是根据剧情而定,脸谱表演特别重要,透过丑角喜怒哀乐、苦难悲痛的脸谱表情,让观众能看到戏谑、诙谐的人物内心世界。同时,身姿表演也很重要,行、站、坐、演,既有精准的要求,又要灵活发挥,身动如“杨柳摆”、“扭秧歌”、“拉丁舞”式、“探戈”式、“狗冲碓”、“鸭子步”等等,总之,投足迈步都有技巧要求。

  骡坪踩堂戏,不但表演好看,而且唱腔好听。踩堂戏班主何仕红说,踩堂戏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实践中不断广泛汲取姊妹戏的艺术精华,渐渐完美,形成独特的浓厚的声腔板眼风格。踩堂戏有生、旦、丑角色,生有小生、老生之分;旦有小旦、老旦之别;丑有小丑、大丑两种,既各有自己固定的曲牌、唱腔和台词,又要靠角色自己临场发挥技巧,形成自己的风格。再好的曲牌、唱腔,演唱不好也不逗人看,有了美的曲牌、唱腔,又有好角色扮演,定能使踩堂戏演唱圆满。他说,我们认真研究、学习踩堂戏的曲牌、唱腔,培养角色在声腔上下功夫,各自掌握好调式,只有不断完美,才能赢得观众。

  何仕红还说,我们认真学习巫山踩堂戏百岁老艺人黄大国自编的一段唱腔:

  我从小就把江湖走,

  带着一个酒葫芦,

  三峡赶船到汉口嘛,

  汉口转来逛逛荆州。

  我萍儿生得像一枝鲜花,

  有知识有文化样样不差。

  在学校当园丁哺育幼苗,

  男和女老和少谁个不夸。

  重庆巫山踩堂戏小生小旦丑角 唐探峰摄

  传承有人

  踩堂戏从唐代以后不断完美并传承下来,到了清末民初是踩堂戏兴起鼎盛时期,出现了潘启、曾学仲、胡乐兵、黄大国、黄大明等一批著名民间艺人。各地戏班子多达10支以上,上演剧目繁多,演出的地域有川东、鄂西、陕南、豫西和远达安徽、湖南等地。在重庆市巫山县、湖北省巴东县境内踩堂戏更是家喻户晓,几乎尽人皆知。

  巫山县踩堂戏所唱的内容贴近群众、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生命力很强,曾在渝鄂交界的邓家、骡坪、三溪等地广为流传,以其独特的生命力而顽强地生存着、流传着、发扬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神州大地上,改革开放拉开了宏大的战幕,万物复苏,百业兴起,中国文化复兴,民间传统文化也活跃起来,踩堂戏开始也有了传承人。骡坪镇皮影戏、踩堂戏传承人何仕红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中国梦就是传承和演好踩堂戏和皮影戏,我们在县领导的关心和县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踩堂戏是重整旗鼓,整理唱本,物色演出人才,学习和排练,制作物饰、道具,一步一个脚印地搞起来。过去的踩堂戏多没有固定的剧本,只有流传的唱词,凭老艺人记忆的故事情节整理出来,有了主要内容,有些要靠编演人员发挥,不断完善,越演越美。

  巫山踩堂戏何仕红像吞了秤砣——铁了心地表示,重新振兴踩堂戏有许多困难,有再大困难,我们也要千方百计将踩堂戏传承下去,保护民间文化的多样性,我们要深挖踩堂戏的唱本、唱词,丰富内涵,发扬光大,让其在祖国的三峡地区永久流传,永远为广大人民群众演唱。

  重庆巫山踩堂戏班子演出后留影 唐探峰摄

  创作求新

  自古至今,民间文艺踩堂戏,从民间劳动人民的生活中来,经过精心创作、排练,又回到广大劳动人民中去,惠益民众。踩堂戏传承的编演者是民间亦农亦艺,除了编演古代的地方戏,还编演山乡风情、民间故事、民间轶事、传说趣谈、田园笑话和新时代的人物故事等。

  无论是传承的还是从民间取材新编的剧目,都是嘻闹性质的喜剧、悲剧、闹剧的生活小品,夸张幽默适当,矛盾冲突得体。以喜剧性表演为主,悲剧情节也恰当,如从民间取材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典型的剧目,这是妇孺皆知的爱情悲剧,在踩堂戏的表演中令人潸然泪下,不但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而且流传久远不衰,成为婚姻上“嫌贫爱富”的包办婚姻教育题材的典型剧目。

  踩堂戏在流传千百年中,一直不断地创作,逐步完善和创新。巫山皮影戏、踩堂戏传承人何仕红说,踩堂戏在流传表演中不断创作完善,直到表演者满意、群众观看满意为止。巫山县文化委副主任、巫山博物馆馆长张潜要求巫山踩堂戏要创新剧目内容,不但要收集整理神女传说故事、当地历英雄人物故事,而且要搜集整理新时代改革开放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古为今用,采用踩堂戏传统的表演形式,编成剧目,排练表演,歌颂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让古代踩堂戏为新时代服务。

  巫山踩堂戏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山伯访友》、《借妻回门》、《玉乐瓶》、《拦路招亲》、《海棠花》、《点丹》、《胡弟二回门》、《驼背拜年》、《天仙配》、《送寒衣》、《劝夫》、《苟头催粮》等;还准备从皮影戏中选出剧目,如《贤良传》、《打金枝》、《金水桥》、《袁门斩子》、《李文仲招亲》、《燕门关》、《杨宗保大战穆桂英》等,有的正在排练中。

  重庆巫山文化委领导张涛(左)与班主何仕红交流 唐探峰摄

  服务旅游

  踩堂戏表演是宣传现代旅游文化的一种好形式,好的踩堂戏不仅是“下里巴人”,而且是“阳春白雪”,可登上大雅之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休闲度假胜地、中国旅游强县、中国文化名县巫山重视发挥踩堂戏的积极作用,在实施“文旅融合”的方针中,利用踩堂戏、皮影戏为新时代旅游服务,受到四方游客和广大市民的欢迎,可谓神州独创,开了神州踩堂戏古为今用的先河。

  近年,巫山踩堂戏长期固定在旅游景区表演宣传。2018年春节期间,踩堂戏在4A级文峰景区文化庙会上登台表演《拦路招亲》等剧目,各个人物表展演得活灵活现,剧中人物感情表现得漓淋尽致,受到游客、市民好评。

  巫山博物馆是在建4A级景区。2017年以来,骡坪踩堂戏、皮影戏,每个星期六下午,定时在非遗厅表演,受到游客、市民观众的喜爱。

  踩堂戏和皮影戏将长期坚持在旅游景区表演,巫山旅游文化部门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给踩堂戏与皮影戏演出班子一定的报酬,既鼓励民间文化人才创作的积极性,又弘扬非遗文化为现代旅游服务,两全其美。

  巫山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委、巫山博物馆领导同志经常深入踩堂戏演出现场当“坐堂观众”,不但认真观看演员表演艺术,而且聆听台词声腔,还细看布景、道具是否适合剧情。演出后,对班主和演员给予精辟的点评,既忠垦说“不”,又提出“金点子”,发扬光大。

  班主何仕红正在高标准、严要求整顿踩堂戏、皮影戏班子。他对演员说,“要学文,先做人”,对踩堂戏演出要精益求精,要演好每一场戏、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动作,不断完美、不断创新,真心实意服务新时代,为巫山旅游文化锦上添花。

  近年,巫山踩堂戏深入农村社区为农民群众演出,丰富农村文化。还到广东深圳等地为市民演出,深受欢迎。

  巫山踩堂戏已列入重庆市非遗文化名录,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探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