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公司治理”牛鼻子 金融机构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 题:抓住“公司治理”牛鼻子 金融机构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新华社记者吴雨
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当前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公司治理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部分机构公司治理有待完善。专家表示,金融机构只有抓住“公司治理”这个牛鼻子,下大力气加以改进,才能进一步转型升级,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监督的有效性明显提高,公司治理成为保障银行业稳健发展的重要方面。
“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稳健经营的前提,更是基业长青的基石。”银保监会城市银行部主任凌敢表示,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既是现阶段监管部门深化银行业改革的重点任务,也是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实现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的主要保障。
今年初,监管部门公布的2018年银行业监管的八项重点中,公司治理被列在首位,规范股东行为、加强股权管理、推动“三会一层”依法合规运作等方面被列为整治重点。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要进一步加强股权管理和董事会建设,厘清股权关系,开展股东履约和依法履职情况评估,加强对股东的穿透监管,大力整治隐形股东和股权代持现象。
与此同时,银保监会制定了相应的补短板项目,力求在制度建设方面,使银行保险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保险机构的公司治理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保险机构独立董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定陆续出台,不少金融机构的董事、股东、高管就公司治理接受了多轮培训。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已普遍建立“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架构,制定相关议事规则和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风险内控和审计机构,形成相对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治理水平得到一定提高。
不过,一些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仍存在差距。今年前7个月,银保监会共处罚银行保险机构1483家次,罚没合计16.4亿元。这些被处罚的机构在公司治理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缺陷,成为自身转型升级的短板和软肋。
“有效的银行公司治理,不能是简单追求利润和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应是各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的共同治理。”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表示,银行保险机构应不断强化“两会一层”的履职能力,及时淘汰不具备履职能力、不作为、乱作为的董事、监事。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监管部门共取消175人一定期限直至终身的银行业从业及高管任职资格。
郭树清表示,要切实加强高管层履职约束,推进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加快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战略目标实施的业绩考核机制,严格执行薪酬延期支付制度。
专家表示,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当下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银行家调查报告显示,在银行家对公司治理的评价上,激励和监督机制的有效性获得评分最低。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应加快推出并运用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手段,完善金融机构薪酬结构,避免因短视行为导致风险积累,影响机构的长远利益,增强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提升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