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自贸试验区“探路”国际陆路贸易规则 增强开放能力
(自贸区五周年)重庆自贸试验区“探路”国际陆路贸易规则 增强开放能力
中新社重庆11月19日电 (记者 刘贤)“2017年10月,第一单铁路信用证成功开出。2018年3月,铁路信用证的批量化使用完成。”重庆西部物流园公司纪委书记韩超近日在重庆如是说。这是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构建中欧陆路国际贸易通道和规则体系,发展国际铁路联运”,出的一条新路。
重庆近年来一直在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一条直达德国杜伊斯堡的铁路通道,实现其“向西开放”,由内陆城市“变身”开放前沿的愿望。来往于这条铁路通道的中欧班列(重庆)2018年1月至10月已开行991班,日益繁忙。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制度创新处处长张葵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欧班列(重庆)运行使得通过陆路进行的贸易越来越多,产生探索陆上贸易规则的现实需求。重庆自贸试验区设立之初就明确要“构建中欧陆路国际贸易通道和规则体系”。重庆工作思路的第一步是创设铁路提单及配套融资产品,实现跨境铁路融资常态化、便利化,从而推动铁路提单标准化。
在国际贸易(主要是海运)中应用很广的信用证对从事贸易的企业有三大好处:交易安全、具有融资属性、加速资金周转。银行为企业开具信用证的前提是能确保银行的货权。
韩超说,长期以来,世界贸易的规则都与海运挂钩,铁路运单不是物权凭证。货物买卖方指定的代理收货公司,均不能用铁路运单证明其对相关货物拥有处分权,这直接导致跨境陆路运输无法形成畅通的供应链金融,不便于内陆地区直接参与国际贸易。
重庆创新性地以“货代单”代替铁路运单,结合重庆铁路口岸对货物的指定查验及放行权限,接洽相关银行,成功实现经中欧班列(重庆)运输的进口汽车货运提单被银行授权认可作为物权凭证。
据重庆银行相关负责人透露,该行2017年底对外开出第一个信用证给欧洲当地银行,融资成本不足4%,相比“现金付款+担保”模式,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一半以上。
韩超称,目前,在中欧班列(重庆)线路,已有4批进口整车采用这种模式进口,初步实现常态化。2018年7月,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也打通进口车商结算通道。首批采自中东地区的进口整车实现“信用证结算+海铁多式联运”。此举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进口商海外采购融资问题,也规避了境内预付款境外不发货的风险。
重庆自贸试验区创新实施的“铁路运输信用证结算”已被国家采纳和推广。张葵说,从2017年4月1日挂牌至今,重庆自贸试验区培育形成13个创新典型案例、34项制度创新成果。当地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口岸通关时间压缩了三分之一。
当前,重庆已初步构建起“铁、公、水、空”四位一体的国际物流体系,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并辐射带动中国西部内陆地区开放发展。
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物流综合协调处处长胡红兵说,目前外地箱量已占中欧班列(重庆)总去程箱量的60%。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铁海联运班列加密,覆盖面拓展至六大洲50多个国家100多个港口。(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