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共筑生态画卷 黔山秀水亮出绿色“金名片”

环保 2018-07-10 10:22:57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近年来,贵州全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加快了体制改革,实行了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与此同时,在一系列有力举措的强势驱动下,贵州绿水青山的底色已更加鲜亮夺目。

  多方共筑生态画卷 黔山秀水亮出绿色“金名片”   中国窗口,世界舞台。7月7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开幕。事实上,已经连续举办了4年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成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而借助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一高端平台,多彩贵州也发出了大生态时代的“绿色强音”。如今的贵州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与自然越来越和谐。
   在这背后,是近年来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美、百姓富。2017年,贵州正式将“大生态”列为继大扶贫、大数据之后的第三大战略行动,再次奏响了生态文明建设“好声音”。公开数据显示,2007年贵州的森林覆盖率接近34.7%,到2017年上升到了57%,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以1.8%的速度在提升。市(州)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5.7%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
   10多年来,贵州频出“重拳”,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度设计方面,贵州率先出台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颁布实施30余部配套法规。早在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先行一步。两年后,旨在夯筑天朗气清生态愿景的《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开始施行,又一部“长牙齿”的地方法规自此起航。
   聚焦全面落实“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先后出台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在深入开展治河清污方面,贵州贵阳在全省率先推出民间河长与政府河长“双河长制”。截至目前,贵州超过4597河流都有了河长的管理和守护,两万两千多名河长通过巡河活动的常态化,实现了全省河湖系统和水生态环境的整体持续改善。而在土壤修复方面,贵州明确了全省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初步建立污染地块环境管理机制。
   环境美了,产业也“活”了。2017年底贵州省发改委、环保厅近日下发的《贵州省培育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实施意见》明确,加快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并到到2020年,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垃圾焚烧发电、工业废水处理、河道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在内的诸多细分领域亦将驶入快车道。
   依托生态优势,贵州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产业,高端定位、优先突破新兴产业。一方面,立足大生态探寻脱贫攻坚的出路,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不仅筑牢绿色屏障、建设绿色家园,更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绿色文化。另一方面,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税率将由四档减至三档。
   可以说,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打造了一个“生态样本”。行走在筑城大地,城乡风光令人目不暇接,一幅秀美的生态文明长卷徐徐展开。天蓝、地绿、水清、气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响亮的品牌,也是后发赶超的巨大优势。而在不远的未来,扎根绿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贵州,已在新一轮赛道上蓄势待发、昂首前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