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协和学院“四项工程”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山东协和学院在办学治校中,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紧紧扭住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关键要素不放,实施“四项工程”,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出台《教师竞聘实施方案》,实施全员竞聘,综合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业绩和科研水平,将教师分为A、B、C三档,在原职级薪酬的基础上,对A档和B档教师,每月分别增加4000元和2000元档级津贴。完善聘期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的考核内容,分档级明确聘期工作任务和目标,实行“一年一聘”,优教优酬,有效激发了教师活力。实行此项改革措施,学校每年增加投入1000万元。
(二)实施“一德四能考核工程”,构建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以师德为先,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四有”要求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5项20款考评标准,对教师师德表现进行考核,评选表彰师德建设标兵、优秀教师。同时,推行学生、督导、同行、领导、自我评教的“五元”教师考核评价模式,考察教师教学能力;组织专家对教师“代表性成果”的创新性、实际贡献等进行综合评审,考评教师的科研能力;把教师承担横向科研项目、委托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等纳入考核指标,考核教师服务社会能力;依据教师入职时间、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素质等,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考评指标,引导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考核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构建了内容系统化、形式常态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制定《高层人才引进办法》,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经费,对高水平高层次人才,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议”的原则,在薪资待遇、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家属安置等方面确定相关待遇。同时,实行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学校建立“人才智库”,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物担任“人才智库”专家,为学校重大事项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专业指导,并积极开展项目研究合作、联合技术攻关,实现借智发展。
(四)实施“从教凝心工程”,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学校在持续提高教师薪酬待遇的基础上,积极采取系列措施解决教职工的住房、子女上学、退休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投入6000余万元,建成教职工住房200余套,解决教职工的住房问题,确保教职工住有所居。教职工子女到我校附属中小学上学减免学费,解决教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确保教师子女幼有所教。学校进一步增加投入,参照事业单位标准为教职工办理社会保险,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确保教师老有所养。学校还建立救急基金,对本人或家庭遭受重大意外困难的教师给予救助。一位教师父亲患癌症,很难筹到巨额医疗费,学校一次性给予20万元救助。该项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学校凝聚力、向心力。有5位从我校辞职的教师,其中包括1位考进公办高校,不久又回到我校工作。
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推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和优势特色专业等10个。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10门。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众创空间、山东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3项,获得厅局级及以上科研奖373项,授权专利224项。教师指导学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60项,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技能大赛奖573项,其中国家级126项。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抓本科教学评建工作的做法经验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认可。
针对教师队伍流动性大、“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学院将继续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营造拴心留人环境。按照省政府(鲁政办发[2015]57号)关于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的政策,待相关配套措施落地后,第一时间为教师办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增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二是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落实教育部、省政府提出的“2020年起新进专业专任教师原则上要求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要求,加强产业学院建设,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采取柔性引进、设立人才特聘岗位津贴等措施,吸引企业能工巧匠来校任教。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定岗实习,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三是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开展岗位提升素质活动,实施“学历学位提升计划”,积极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实施“国内学术研修计划”,每年安排优秀教师半脱产到国内名校学习进修;实施“科研能力增强计划”,发挥高层次领军人物作用,组建专兼职结合的科研团队,完善科研奖励政策、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实施“社会实践和服务计划”,有计划安排教师参加学习考察和社会实践;实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师带徒”助教制,落实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建设“名师工作坊”、实行订单式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