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简介|领导班子成员名单|成都理工大学地址

教育热点 2021-09-16 22:14:32 来源:中创网


成都理工大学领导班子
 

  龚灏:党委书记

  龚灏,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四川喜德人,1992 年 7 月 加 入 中 国 共 产 党,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并负责学校党委全面工作。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2002年7月至2007年7月,于成都理工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83年7月起,在四川凉山教育学院数学教研室任教,先后任教研室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1996年10月起,先后任成都理工学院应用数学系基础数学教研室副主任、教务处教务科科长、教务处副处长、商学院院长、基本建设处处长、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2014年12月至2017年9月,任西昌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党委书记。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校长。2018年11月至今,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主要从事应用数学、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市及横向科研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编著教材、专著5部。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
 

  刘宝珺:名誉校长

  刘宝珺,男,1931年出生,天津市人,著名的沉积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班。现任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成都理工大名誉校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刘宝珺教授早年致力于泥沙运动力学和沉积构造、岩相古地理和层控矿床方面的研究,在有关沉积构造的水动力解释、沉积相动力学分析、河流相模式以及砂岩铜矿形成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他将沉积成岩、岩相、构造的分析和物理化学热力学结合起来,提出了“沉积期后分异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新理论。80年代以来,他在沉积学的前沿领域不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关于风暴岩的研究,提出了扬子地台陆缘寒武纪磷矿风暴岩沉积模式。他主持了地矿部重点攻关项目“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控矿产远景规划”的研究,编制出一套中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在该项目中,刘宝珺教授全面系统地组织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包括构造岩相分析、沉积作用演化、盆地分析以及成岩成矿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果,是目前国内外少见的大型综合研究的范例。

  刘宝珺教授在国际学术界十分活跃,自1987年起,他作为国际地科联“全球沉积委员会”领导成员和全球沉积地质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多次组织并参与了国际有关全球沉积地质研究工作。

  40多年来,刘宝珺教授在中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各类专著近20部,其中代表性专著有《岩相古地理基础及方法》、《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和《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等。曾多次获地矿部科技进步奖。1989年他荣获中国地质学界的最高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1996年在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荣获“斯潘迪亚罗夫”奖,是100年来世界上获此殊荣的第二十位地质学家,是我国地质学家此奖的首获者。1997年由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刘清友:党委副书记、校长

  刘清友,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重庆开县人,1985 年 6 月 加 入 中 国 共 产 党,西南石油大学石油机械专业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仪器及力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首批特支计划“领军人才”。主持并负责学校行政全面工作。

  1994年9月至1997年6月在西南石油大学石油机械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1986年7月起在西南石油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兼职学生班主任、支部副书记、教研室主任、钻头实验室主任、机械系副主任、机电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正处级)、研究生部主任、在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6月至2014年8月任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钻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2014年9月至2018年11月,任西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18年12月起,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校长,钻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石油钻头及装备的理论、实验、产品及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180余篇(第一作者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国际专利6项),出版专著、教材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集体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获国家首届“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四川省塔尖人才、四川省杰出创新奖、四川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师、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等,2017年、2019年院士增选均进入第二轮评审有效候选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孙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孙文,女,汉族,1966年9月出生,四川平武县人,1985 年 11 月 加 入 中 国 共 产 党,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中 央 党 校 研 究 生,1987年7月参加工作。负责纪检工作。

  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学生。1987年7月至1991年11月,在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任助教。1991年11月起,先后任四川省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室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下派至宜宾市翠屏区南岸街道工委任副书记、四川省纪委、省监察厅监察综合室副主任、四川省纪委、省监察厅监察综合室正处级副主任、四川省纪委、省监察厅第四纪检监察室正处级副主任、四川省纪委、省监察厅干部管理室正处级副主任兼机关干部处处长、四川省纪委、省监察厅干部管理室正处级副主任、四川省纪委、省监察厅干部管理室主任。2012年9月至2017年8月,任四川省纪委省监察厅派驻省民政厅纪检组长、监察专员,省民政厅党组成员。2017年8月,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黄涛:党委副书记

  黄涛,男,1972年4月出生,四川宜宾人,中 共 党 员,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负责工会、机关党委、精准扶贫、离退休工作。

  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98年9月至2008年1月,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在职攻读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9月起,先后任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四川省委组织部青年干部处助理调研员、信息中心副主任、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行政机关党总支书记、党委办公室主任;2017年4月,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产权与制度变迁理论、公共治理与社会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及其他书籍6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项。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全国高等财经院校党建工作特色奖一等奖等奖项。
 

  许强:副校长

  许强,男,汉族,1968年6月出生,四川南江人,九三学社社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负责财务、国资、科技发展、学术期刊、科技园管理、军民融合、合作与发展、校友、博物馆工作,协助刘清友校长分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工作。

  1988年9月至1992年7月在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本科学习,1992年7月至1994年7月在成都理工学院工程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1994年7至1997年7月在成都理工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1997年7月起在成都理工学院任教,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担任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2004年1月至2014年3月担任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2014年3月至2019年5月担任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常务副主任,2019年5月起担任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12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作为核心成员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专长于滑坡灾害成因机理、早期识别、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曾作为国务院、自然资源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心专家,参与了我国数十起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先后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 务 院 特 殊 津 贴 专 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普通高校十佳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和个人奖励。
 

  曾英:副校长

  曾英,女,汉族,1968年9月出生,湖南邵东人,中 共 党 员,教授,博士生导师。负责人事、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与督导工作。

  1995年7月参加工作,1997 年 12 月 入 党,成都地质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成都理工学院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四川大学化学工艺专业博士。先后任成都理工学院应用化学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主任助理,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院长、教务处处长。2019年11月起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要从事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研发。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四川科技创新人才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0余篇;出版教材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为四川省“相平衡与盐卤化工”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负责人;《化学工程原理》课程建设负责人。先后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黄琦:副校长

  黄琦,男,苗族,1976年9月出生,贵州道真人,1999 年 1 月 加 入 中 国 共 产 党,教授,博士生导师。负责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国际交流与合作、后勤工作。

  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在福州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在清华大学高电压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年8月至2003年8月在美国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电气工程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2003年9月起在电子科技大学参加工作,破格聘为副教授,历任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和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2008年起担任电力系统广域测量与控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广域测量与控制、大电网分析与控制、智慧能源信息支撑技术、智能电网测量和测试等方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 论文100余篇,Wiley-IEEE专著2部,申请专利100余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美国专利1项。IET Fellow,IEEE高级会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科技部十三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专家组成员,四川省能源化工领域十四五规划专家组组长,四川省新能源领域十三五规划召集人,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中“清洁能源”专家组组长。担任2019 IEEE PES Innovative Smart Grid Technology等多个高水平国际会议大会主席。
 

  侯明才:副校长

  侯明才,男,汉族,1968年10月出生,四川南部县人,1999 年 12 月 加 入 中 国 共 产 党,教授,博士生导师。负责学生、团委、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教育、安全保卫工作。

  1988年9月至1992年7月在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铀矿地质勘查专业本科学习,1992年7月至1997年9月在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17大队工作,1997年9月至2003年7月在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习。2003年7月起,在成都理工大学任教,先后任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助理、沉积地质研究院院长助理、沉积地质研究院副院长、沉积地质研究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期间,于2003年5月至2005年12月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在瑞士洛桑大学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邀请教授。2020年11月起,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要从事深时沉积学和古地理重建的研究、教学及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地质调查项目以及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近百项;发表论文188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36篇、EI论文32篇、CSCD论文95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在渤海深层潜山储层与成藏方面的创新认识推动了渤中19-6大气田的发现,成果“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天府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担任深时数字地球(DDE)国际大科学计划古地理工作组组长;兼任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地质学会委员、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巨能攀:副校长

  巨能攀,男,汉族,1973年1月出生,四川巴中人,1995 年 7 月 加 入 中 国 共 产 党,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负责校园规划与建设、网络与信息化、图书馆、档案、继续教育工作。

  1993年9月至1997年7月在成都理工大学水工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本科学习,1998年9月至2005年12月在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习。1997年7月起,在成都理工学院任教,先后任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党支部书记、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图书馆馆长、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2021年4月起,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预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等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33篇、EI论文20篇、CSCD论文80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1项,社会组织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专长于高边坡稳定性研究、监测预警以及信息化平台集成,先后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等。致力于本科教学质量改革工作,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三等奖1项;主讲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程地质分析原理》以及《工程CAD》等本科生课程。
 

成都理工大学简介
 

  成都理工大学创办于1956年3月15日,初名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建校初期,高等教育部和地质部联合发文,以重庆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工科部分为基础,同时抽调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部分干部教师组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学校组建后,原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二系部分、三系整体,先后成建制迁入。成都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学校先后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2000年划转地方,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2010年11月3日,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学协议。2017年9月,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19年12月26日,成都理工大学成为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有成都和宜宾两个校区。学校本部位于成都市主城区,地理位置优越,占地面积2887亩,校舍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宜宾校区位于宜宾市三江新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占地面积1000亩,校舍规划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6267人,其中本科生30392人,全日制研究生5601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19人。学校共设有20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另有1所独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成都校区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 邮编:610059

  宜宾校区

  地址:宜宾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路三段218号 邮编:644000
 

管理服务机构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纪委办公室/纪律检查室

  党委组织部/学 校 党 校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党委统战部

  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

  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

  党委武装部/保卫处

  机关党委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教务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体、美、劳”素质教育中心

  招生就业处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地质调查研究院/学术期刊编辑中心/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

  社会科学处

  审计处

  国有资产管理处/采购与招标管理中心

  财务处

  教育评价与督导处

  合作与发展处/精准扶贫办公室/校友会办公室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校园规划与建设处

  网络与信息化处

  离退休党委/离退休工作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校工会

  校团委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后勤服务集团/校.医.院


教学科研单位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球科学学院 能源学院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地球物理学院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管理科学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法学院

  外国语学院 商学院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体育学院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牛津布鲁克斯学院)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生态环境学院 数理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沉积地质研究院 产业与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教辅单位
 

  图书馆 档案馆 博物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