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徐习明:AIOT构建“智联城市”

安全 2018-09-30 18:11:31 来源:海康威视

从本世纪开始,工业化推动中国的城镇化加速发展,短短20年产生了5个千万级人口城市,20个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形成了涵盖上亿人口的三大城市群。城市聚集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带来城市综合承载的一系列挑战: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产业体系和发展机制等等。

构建“智慧城市”,解决城市承载的一系列问题,共筑美好生活,是全球对城市治理、未来社会的共同诉求。

早期的“智慧城市”偏重垂直领域的城市治理,更多的是成熟技术的垂直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果。

未来,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城市”又该是怎么样的?

9月19日上午,数字经济暨数字丝绸之路国际会议在杭州开幕,大会主题为“数字经济引领未来,共建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

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徐习明在大会“智慧城市”论坛上,做了“智联城市,构建美好生活”的主题分享,与来自全球的与会嘉宾共同探讨“智慧城市”的未来趋势和实践探索。

数据大爆炸时代到来,智慧城市亟待被“赋能”

徐习明提到,从信息化角度来看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关键是要解决城市综合承载问题中的数据融合,实现城市静态数据,动态数据,基础数据等之间的融合,感知。

过去十年,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公有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北京雾霾天1年下降35天,蓝天指数不断提升;杭州的拥堵状况排名从2012年的第3名下降至第83名,“平安城市”治理下,命案发生率,“两抢”案发生率下降;上海智慧医疗应用推陈出新,让数据多跑路,服务百姓就医。数据实实在在在赋能城市。

未来,城市建设的驱动、技术创新的更迭,数据正以指数级爆发。海量的城市数据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政务数据、移动互联数据和物联网数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些数据中60%以上是物联网数据,且是增长最快的一类;而在物联网数据中,80%以上是视频数据。当前,中国城市1天产生的视频数据量约50pb,相当于1800个国家级图书馆。IDC的数据报告指出,到2020年,将有500亿的终端与设备联网,海量数据支撑起城市管理的革新。

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新的数据感知、认知、汇聚、处理能力,形成从感知到认知的大数据挖掘和处理能力。这样的智慧城市,为提升城市服务的功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解决方案,也为城市治理方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生产力。

AIOT,构建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的强大驱动力

海量数据的涌现,对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要求。未来超过50%的数据要在网络边缘分析、处理与存储。

基于技术驱动,可以通过被AI赋能的城市物联网,结合移动互联,构建整个城市的感知智能,第一时间感知城市的环境,设施,运行和每个参与者的变化;通过知识图谱来组织政务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产生的数据,用深度学习来分析和探索, 提炼和洞察数据,支持不同应用,为智慧城市打造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支持决策,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

以1帧视频数据的文件大小为例,如果是直接的视频文件约1Mb,如果经过边缘智能感知,提取为人的信息,数据量约为20Kb;如果进一步获取人的特征属性认知数据,则仅有20Byte,相比于原始视频数据实现了“轻量化”。而且这样的数据信息,可根据不用需求提取应用,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大数据背后的价值。

海康威视致力于探索并逐步实践AI Cloud新城市级云边结合架构,通过构建慧眼、智脑,支持构建一个智联感知、运筹优化的数字社会,进一步支撑城市的民生服务、城市治理、创新发展、低碳绿色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建设。

通过“慧眼、智脑”智联感知、洞察预判,助力公共安全管理,实现“预测预警、可视指挥、智能决策”;通过构建物理世界的数字模型,能够做到全局路网感知、数据综合认知、立体监控、全局思考、局部调度,做到交通的“全息感知、实景指挥、数据融合”;在城市管理方面,助力各部门对管辖范围内异常情况实现快速发现、精准处置,在城市的终端末梢提升治理水平;此外,还可以覆盖到整个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例如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零售、智慧物流、智慧养老等等。

海康威视精准洞察客户需求,助推人工智能技术在视频及物联网应用领域落地,在满足安全保障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客户提升业务管理效率,赋能各行业智能化转型。

面向未来,海康威视将继续依托于视频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积累,携手全球客户、合作伙伴、专业机构,继续“为人类的安全和发展开拓新视界”,让技术革新的成果惠及社会各界,惠及更多企业、家庭与个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