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合:耄耋院士赤子情 为产学研按下“加速键”
人民网北京6月6日电(赵竹青)在刚刚结束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重要讲话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尚合感到备受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六个‘坚持’和五个‘着力推进’,指出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这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技术研究努力的方向,也给予我们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 在刘尚合看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响应国家的号召,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要脚踏实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作为我国静电安全工程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也是我国静电研究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刘尚合一直都在与静电这个“幽灵”作战斗。他曾参与过神舟五号和神舟七号的静电安全性评价工作,为航天员在船舱内的静电安全提供了最权威的保障。一直以来,他持续推动着静电研究和成果服务航天事业、服务航天强国建设。
除了国家、国防军工重大课题、重大任务,他致力于探索静电产业发展与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016年6月,514所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邀请了刘尚合在内的20余位院士专家进站,为解决包括航天型号在内的静电防护与应用技术难题,研制开发新型静电防护与应用产品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战略咨询、学术交流、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6月1日,刚刚参加完两院院士大会的刘尚合,没有停歇便马不停蹄地赶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五院航天城。在这里,正在进行的是五院514所院士专家工作站新聘专家的进站仪式以及院士基金项目的验收和立项,作为进站院士,这是刘尚合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的工作。
“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是静电领域智力资源的集聚。这个平台不仅是静电领域的‘智囊团’,更为静电领域的产学研按下了‘加速键’。” 刘尚合院士认为,院士工作站是产学研相结合很好的平台和形式,通过工作站能够把全国静电领域的专家集聚在一起,把不同组织机构资源联系在一起。灵活的组织管理模式和直接服务市场需求的管理效能是这个平台的特点和优势,“这个平台与市场和经济联系更紧密,研究机构、高校、专家与各行业特别是企业直接沟通,让市场需求与创新成果零距离对接,可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要坚持以“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这是国家鼓励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原则,也是刘尚合院士最为关注的。“院士工作站优先考虑的是产学研一体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能更快地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产业,高效地连接市场。”在他看来,这里不仅是平台,更是纽带,能够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刘尚合院士特别提到,当前企业的创新力度还有待提高,需要激励他们加大对研发的投入,而院士专家工作站正是能够起到引领和带动企业创新的作用。“院士工作站中不仅有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有来自静电领域的民营企业代表,在这里可以让科研项目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企业也可以提出定向的研究需求,进行最有效的研发投入。”
刘尚合说,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推动,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利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以及发展质量的提升。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质量强国、航天强国建设要求下,院士专家工作站“既是国家战略需求,也是企业发展实际需要。”
依托于院士专家工作站,514所还设立了“刘尚合院士专家工作站静电研究基金”,给予研究项目极大的支持。通过两年时间的运行,研究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对院士基金项目申报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意向,而且相关企业也逐渐意识到院士基金能够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担当、责任、使命,是刘尚合院士一直强调的话题。“我认为,作为院士、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有担当有责任,不仅要有科研能力,还要随时关注和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需求,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命运,把个人命运与党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在服务党和国家需求中实现价值。”已届耄耋之年的刘尚合院士,仍然在科研报国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