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正式出版

交通 2019-12-18 22:44:20 来源:中创网

  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和住建部科技与发展中心牵头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历时一年,汇集业内三十余名专家,历经了十几次的会议,于2019年6月18日在北京举行了课题验收会,审查专家对本指南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意本课题通过验收。

  近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已正式出版上市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

  编制思路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以下简称《发展指南》)的编写基于标准化部品部件的研发。其核心是企业生产的标准化部品部件,具体内容以建筑师统领的标准化设计为龙头,以形成标准化的部品部件为着力点和落脚点,以模块化方法统领建筑集成,采用一体化建造、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将全专业、全过程串联在一起,保证技术体系的落地实施。

  基本原则

  强调指导性质

  本《指南》的编写目的不在于阐述装配式技术标准,侧重于指导装配式体系发展。核心目的在于完善装配式技术体系,切实加快其发展,给设计、施工及生产方等提供指导方向。

  建筑师统领

  建筑的平立面布局、空间安排、功能、性能等都应由建筑师统筹考虑,倡导由建筑师统领的标准化。

  全专业一体化、全过程一体化

  从建筑、结构、机电等全专业来实现标准化的协同,满足各专业的要求;涵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围绕全过程(包括设计、生产、施工验收、运维等阶段)实现标准化的协同。

  用户原则

  明确本《指南》的用户群体,站在用户的角度上表达标准化。

  编制内容

  《发展指南》的编写内容以装配式建筑“一体两翼” 的协同发展思路为主线。

  一体: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四大系统体系—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内装系统和设备与管线系统。

  两翼:以一体化建造模式承建装配式建筑和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化管理。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

  基于此,《发展指南》共包含:总则、建筑集成、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内装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一体化建造和信息化管理8个章节。

  编写方式

  各章节内容均包括正文和注释两部分

  例:

  2.3.2 装配式住宅建筑的层高宜为3000mm、2900mm和2800mm。

  【注释】

  装配式住宅的层高要根据不同的建设方案、结构选型、内装方式合理确定。采用传统地面构造做法与采用SI设计的楼地面高度是不同的。影响层高的因素主要为架空地板与吊顶的高度。

  采用传统地面构造做法的建筑,如采用地面辐射供暖时,供暖管线敷设于楼面的垫层,住宅的层高宜为2.90m。如采用传统的散热器采暖,则与传统现浇混凝土建筑的层高无区别。

  采用SI技术且通层设置地板架空层的住宅层高不宜低于3.00m;采用局部设置架空层的住宅层高不宜低于2.80m。

  可标准化的部品部件直接通过图表给出优选尺寸

  例:

  2.3.4 住宅楼梯间的优先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楼梯间开间及进深的轴线尺寸应采用扩大模数2M、3M的整数倍。

  2 楼梯梯段宽度应采用基本模数1M的整数倍。

  3 楼梯踏步的高度不应大于175mm,宽度不应小于260mm,各级踏步高度、宽度均应相同。

  4 楼梯间轴线与楼梯间墙体内表面距离应为100mm。

  5 建筑层高为2800mm、2900mm、3000mm时,双跑楼梯间的优先尺寸应根据表2.3.4-1选用。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发展指南(居住建筑)》

  【注释】

  楼梯间开间、进深及楼梯梯段宽度的最小尺寸确定主要依据为:

  为了保证楼梯构件的标准化程度,特规定本条第4款。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要求:住宅疏散楼梯净宽不应小于1.10m;建筑高度不大于18m的住宅中一边设置栏杆的疏散楼梯,其净宽度不应小于1.0m;建筑内的公共疏散楼梯,其两梯段及扶手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150mm;

  (2)《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要求:楼梯平台宽度不小于1.20m;住宅楼梯踏步的最大高度为175mm,最小宽度为260mm;

  (3)《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要求:楼梯间为剪刀楼梯时,楼梯平台的净宽不得小于1300mm。

  无法标准化的部品部件给出相应标准化设计规定、指明未来技术体系的发展方向

  例:

  3.1.4 预制混凝土构件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提倡采用预应力技术;

  2 在运输、吊装能力范围内构件规格尺寸宜大型化;

  3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宜采用成型钢筋,钢筋的定位宜标准化,钢筋的间距宜优先采用1M的整数倍,也可采用1M的整数倍及其与M/2的组合;

  4 截面尺寸宜选用本章第3.2节的优先尺寸,应与周边部品部件进行尺寸协调,同时应考虑生产运输和施工安装的可行性;

  【注释】

  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一方面可减小构件尺寸,减少连接钢筋数量,从而方便生产、施工;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绿色节能发展的需要。在大跨度水平构件中采用预应力技术可减小截面尺寸、控制裂缝、节约材料。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吊装的效率成为决定施工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构件大型化可减少吊装量。同时,设计还应综合考虑运输能力、吊装设备能力来决定构件的尺寸,避免少数构件决定吊装设备选型。

  成型钢筋技术包括钢筋焊接网和成型钢筋骨架,采用成型钢筋技术可以实现机械化批量加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钢筋损耗。

  我国现阶段高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大量构件存在外伸钢筋,外伸钢筋的定位在生产阶段对构件的侧模影响非常大。为提高构件模板的重复利用率,设计阶段应对钢筋尤其是外伸钢筋的定位和间距进行标准化设计。

  编审名单

  编写组负责人:刘东卫、郁银泉、文林峰

  编写组成员:高志强、周祥茵、武 振、伍止超、马 涛、李晓明、王凌云、肖 明、魏素巍、李晓峰、刘若南、夏绪勇、田春雨、郝 伟、曹 爽、苗 青、李 然、王 赞、冯海悦、赵 钿、李 文、冯仕章、王世星、满孝新、马恩成、刘云龙、苏衍江、白聪敏、樊则森、田 炜、李 浩、马文文、朱 茜、杜志杰、徐小童、何晓微、樊 骅、彭 雄、周 寻、郑 阳、陆小彪

  审查组组长:周绪红

  审查组副组长:赵冠谦

  审查组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水浩然、李 桦、杨思忠、汪 杰、张守峰、张宗军、赵中宇、黄秋平

  主编单位: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

  参编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国标建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和能科技人居有限公司

  东易日盛装饰集团

  中科建(北京)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