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在建“最快地铁”——广州地铁十八号线开始铺轨
7月10日,在广州地铁十八号线横沥至番禺广场区间4号中间风井的铺轨基地内,作业人员将一节长25米轨排缓缓铺设在隧道基底上,标志着由中铁建华南建设有限公司实行总承包建设、中铁十一局参建的国内在建 “最快地铁”——广州地铁十八号线正式进入轨道铺设阶段。
全线设16个铺轨基地
广州地铁十八号线线路全长61.3公里,起始于南沙万顷沙枢纽,止于天河广州东站,途径南沙区、番禺区、海珠区及天河区,设9站8区间。其中,9座车站有8座车站为换乘站,最长站间距达25.9公里,为横沥至番禺广场区间,这是目前国内站间距最大的地铁区间。
中铁十一局三公司承担着全线的轨道铺设任务,需铺轨122.6公里。为确保铺轨作业顺利推进,项目部不断调整场地功能布局、完善铺轨基地建设方案,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稳步推进施工。铺轨施工计划设置12个机铺基地、4个散铺基地。整个铺轨工程计划将投入机械设备轨道车32台、地铁专用平板车64台、龙门吊24台、铺轨机94台、焊轨设备6套等,施工高峰将超过2200人同时作业。
轨道铺设与高铁对标
广州地铁十八号线作为时速高达160公里的高速地铁线路,与普通地铁线路采用的整体道床不同,全线参考高铁的标准建设,大大提升地铁线路平顺性和乘客的乘坐舒适度。同时,结合地铁实际,综合采用了钢弹簧浮置板预制道床、减振垫预制板和双块式轨枕3种整体道床施工工艺。其中,在学校、医院、居民区等地段应用了1.23公里的钢弹簧浮置板预制道床和36.2公里的减振垫预制板道床,钢弹簧浮置板预制道床在时速160公里的轨道交通中应用尚属首次,减振垫预制板道床类似高铁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道床,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降低列车运行对环境振动及噪声的影响。
此外,减振垫预制板道床在铺设过程中还要像高铁建设一样灌注自密实混凝土。为确保施工质量,地铁建设者们开展科技攻关,在多达15次的揭板试验后,最终形成了自密实混凝土最优配合比、性能参数、灌注工艺参数等一系列数据成果,找到了破解自密实层混凝土强度差异化、存气泡、泌水现象及轨道板上浮、外观不美观等疑难杂症的方法,不仅有效提升了整体道床质量,也能达到减振降噪效果。
铺轨施工中,中铁十一局三公司建设者还将采用国内最先进的高铁CPⅢ轨道控制网精测技术,全站仪配合轨检小车,对轨道静态几何尺寸进行全面系统性测量、分析和调整,测量误差提高控制在1毫米级,大大降低列车运行时的“颠簸感”,提升了乘坐舒适度。同时,施工中以平顺性为核心,注重轨道线型,合理调整轨道几何尺寸,减少后期运营维护成本。
多项新工艺确保质量
中铁十一局三公司副总经理兼广州地铁项目经理周宗敏介绍,在铺轨作业中将应用多项新工艺:引进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施工领域最先进的自变形轮胎式混凝土罐车、铺轨吊及运板车,在隧道内浇筑混凝土较为机动灵活,有效提升物料运输效率,同时保护了隧道管片。应用新型纯电动轨道牵引车,有效降低施工噪音、减少废气排放,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作业环境。投入新型感应正火车进行无缝钢轨焊接正火作业,采用电磁感应技术对焊接接头进行加热,克服了火焰加热的火孔状态、气体质量、气体流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热质量明显提高,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全面提升钢轨焊接质量。
铺轨施工作为“洞通”、“轨通”、“电通”中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工序,施工交叉作业多、施工人员多、机具设备多、线路坡度大等难点,项目部专门组建了施工的“智慧大脑”——工程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连通施工区、生活区、办公区,网络全面覆盖项目部、铺轨基地、车站站台、隧道区间,在重要岔区、大坡道、外围吊装场地等重点区域安设监控设备,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PC和手机端实时多人监管,提升现场文明施工程度。“智慧大脑”平台搭建的数据监控能够实时精准把控现场脉络,有效消除隐患,达到事前规范、事中监督、事后取证的目的,有效化解各类安全风险。
广州地铁十八号线定位为南沙快线,开通后,南沙居民最快可半小时到广州东站。将实现广州中心城区与南沙新区的快速轨道交通联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中国铁建)
作业人员正在挂轨排吊钩。(彭特 摄)
作业人员为首节轨排起吊做好准备。(彭特 摄)
作业人员缓缓吊起首节轨排。(彭特 摄)
作业人员缓缓吊起首节轨排。(彭特 摄)
作业人员缓缓将首节轨排吊至隧道基底上。(彭特 摄)
作业人员将首节轨排铺设到位。(彭特 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创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